鸣钟食鼎的成语故事


鸣钟食鼎

拼音míng zhōng shí dǐng

基本解释见“鸣钟列鼎”。

出处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暂未找到成语鸣钟食鼎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鸣钟食鼎)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首尾两端 《后汉书 西羌传》:“初,饥五同种大豪卢匆,忍良等千余户别留允街,而首尾两端。”
桃之夭夭 《诗经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礼记 大学》:“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文圆质方
心不由意 《红楼梦》第七二回:“那彩霞之母满心纵不愿意,见风姐亲自和他说,何等体面,便心不由意的满口应了出去。”
一事不知 《南史·隐逸传·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五尺之童 《孟子·滕文公子》:“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急于事功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缔克,急于事功……”
不教而诛 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星驰电发 北魏·高允《北伐颂》:“跃马裹粮,星驰电发。”
中冓之言 《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汉书·济川王明传》:“不窥人闺门之私,听闻中冓之言。”
书同文,车同轨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避实击虚 先秦 孙武《孙子 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循规矩蹈 宋·苏轼《拟进士御试策》:“苟无知人之明,则循规矩蹈,绳墨以求寡过。”
击鞭锤镫 清·李渔《奈何天·攒羊》:“破釜焚舟,击鞭锤镫,休怕风寒雪冷。”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宋 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大盗窃国 战国·宋·庄周《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白玉无瑕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吉州福寿和尚》:“问:‘不曾博览空王教略,借玄机试道看。’师曰:‘白玉无瑕,卞和刖足。’”
元元之民 汉·贾谊《过秦论》:“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帏箔不修 宋·张师正《倦游杂录》:“时侯叔献死,其妻帏箔不修,丞相表其事而斥去。”
死告活央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当下二人死告活央,说的西门庆肯了。”
钳口吞舌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若使下官事非其虚,罪得其实,亦当钳口吞舌,伏匕首以殒身。”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怎么说福不可享尽?常言道:‘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出神入定 康濯《东方红》第十章:“杨殿山和刘成旺都对这件事十分注意,一定要大家详细介绍那每一户、每个人的种种缘由,并且出神入定一般默默地听得十分严肃。”
言多语失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27回:“贤弟,你的言多语失,怎么拜把子?”
秋毫不犯 《史记 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 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