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鼎足的成语故事


三分鼎足

拼音sān fēn dǐng zú

基本解释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三分鼎足的典故

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最后被吕后诱杀。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三分鼎足)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广开言路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
称心满意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我果有功名之分,若得一日称心满意,就死何恨。”
遗华反质 《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做诗〉》:“颓纲既振,品物咸秩。神道见素,遗华反质。”李善注:“华谓采章,质谓淳朴也。遗,弃也。”
意气相投 元 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三折:“咱意气相投,你知我心忧。”
钓鳌客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一钓而连六鳌。”
碌碌庸才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4回:“汝碌碌庸才,非经济之具,不可滥厕冠裳也。”
治国齐家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发凡举例 明·焦竑《玉堂丛语·纂修》:“时编摩之士,皆山林布衣,发凡举例,一仰于濂。”
巧舌如簧 《诗经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歪嘴念邪经
驴鸣犬吠 唐 张鷟《朝野佥载》第六卷:“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狗吠,聒耳而已。”
令人切齿 《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着《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龙战玄黄 茅盾《回忆之类》:“不过,当那一声焦雷打到我们面前时,童稚之心也曾欢喜而鼓舞,也曾睁大了惊异的眼睛,痴望着‘龙战玄黄’的天地,好像这一切本在意中,要来的总归要来,而现在是终于来了而已。”
提纲挈领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
洞烛其奸 《明史 董传策传》:“(严)嵩稔恶误国,陛下岂不洞烛其奸!”
改恶为善 《礼记·中庸》“明则动,动则变”汉·郑玄注:“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
乐不可支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堪传》:“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公为政,乐不可支。”
四乡八镇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当下统率大队走到乡下,东南西北,四乡八镇。整整兜了一个大圈子。”
根结盘固 《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元年》:“根结盘固,牢不可脱。”
呼天吁地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马介甫》:“[异史氏曰]恶乎哉!呼天吁地,忽尔披发向银床。”
年淹日久 闻一多《屈原问题》:“遭受谗言,使气出走,而年淹日久,又不见召回。”
见义当为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赵实见义当为,不行邪径,就加你为吉阳县令。”
什围伍攻 宋·秦观《李陵论》:“古之善用兵者,虽能以寡覆众,而什围伍攻之道未尝忽焉。”
冰壶玉衡 唐·杜甫《寄裴施州诗》:“金钟大镛在东序,冰壶玉衡悬清秋。”
擂鼓筛锣 元 杜仁杰《耍孩儿 庄家不识构阑》曲:“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