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不生,求死不死的成语故事

拼音qiú shēng bù shēng,qiú sǐ bù sǐ
基本解释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暂未找到成语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求生不生,求死不死)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彻首彻尾 | 宋 朱熹《答陈安卿书》:“今此于既学适道之后却言笃信何也?恐信字彻首彻尾不可分先后。 |
手足异处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 |
惊恐万状 | 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 《庄子 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
分茅裂土 | 元 高文秀《渑池会》第四折:“官封极品禄千钟,分茅裂土人堪羡。腰金衣紫作朝臣,箫韶乐奏排筵宴。” |
求同存异 | 《人民日报》1965.3.23:“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 |
劈头劈脸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金二员外来亲近他时,被他劈头劈脸,抓有几个血痕。” |
侯服玉食 | 东汉 班固《汉书 叙传下》:“荒殖其货。侯服王食,败俗伤化。” |
汤去三面 |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
至德要道 | 《孝经·开宗明义》:“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
扭是为非 | 元·无名氏《活拿萧天佑》第一折:“谁不知谄佞人是你一个王枢密,你如今扭是为非。” |
缄口无言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师云:'汝若不会,老僧即缄口无言。'” |
张灯结彩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9回:“告谕城内居民,尽张灯结彩,庆赏佳节。” |
独运匠心 | 郑逸梅《艺坛百影 陈从周与纽约明轩》:“他的旁艺,如制缠枝杖,独运匠心,修短适度,且刻铭识,以贻朋友,大有庾子三所谓‘秋藜促节,白藋同心’之致。” |
凤皇于飞 |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刿刿其羽。” |
投石拔距 | 东汉·班固《汉书·甘延寿传》:“投石拔距,位于等次。” |
尽忠拂过 |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异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
视为寇仇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老死沟壑 | 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为社稷长久之计,以上安二宫朝夕之养,下以济四方亿兆之命,则臣虽老死沟壑,瞑目於地下矣!” |
酣歌恒舞 | 《尚书 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
食租衣税 |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下》:“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 |
锋镝之苦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4章:“目的在于造成一种超然于南北以外的特殊地位,使浙江人民不受锋镝之苦。” |
惊风怒涛 | 清·刘大櫆《谢氏妹六十寿序》:“回思三十年前,惊风怒涛,恍如梦寐。” |
践律蹈礼 | 《北齐书 文宣帝纪》:“以王践律蹈礼,轨物苍生。” |
挑三嫌四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为你黑间白日的操心,好容易找下这么个媳妇,你还挑三嫌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