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癞之疾的成语故事

拼音jiè lài zhī jí
基本解释疥癞:疥疮与癞痢,两种皮肤病。比喻危害尚轻的祸患或无关紧要的问题。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疥癞之疾,何足挂意!闻某不才,来日愿决一阵,务要全胜。”
暂未找到成语疥癞之疾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疥癞之疾)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炮火连天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就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
交头接耳 |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大小三军,听吾将令,甲马不许驰骤,金鼓不许乱鸣,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 |
穷途落魄 | 清·陈熙晋《临海集序》:“临海穷途落魄,幕府草檄,非必出于本心。” |
胡言乱道 |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俺孩儿听了他胡言乱道巧差排,便待离家乡做些买卖。” |
人杰地灵 | 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
无所忌惮 | 《南史·齐本纪下》:“自江祏、始安王遥光等诛后,无所忌惮,日夜于后堂戏马,鼓噪为乐。” |
妆嫫费黛 | 唐·白居易《五古·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妆嫫徒费黛,磨甋讵成璋?” |
返我初服 | 三国·魏·曹植《七启》:“愿返初服,从子而归。” |
知人之明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祐传》:“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
有色眼镜 |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 |
戛戛独造 | 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瓶水斋诗》:“诸联戛戛独造,真无一语拾人牙慧者。” |
牛头阿旁 | 《新唐书·路岩传》:“奢肆不法,俄与韦保衡同当国,二人势动天下,时目其党为‘牛头阿旁’,言如鬼阴恶可畏也。” |
过则勿惮改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主忠信……过则勿惮改。” |
一诺无辞 | 清·张南庄《何典》第四回:“再没有再荐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诺无辞,就同六事鬼去拣了一个黄道好日。” |
天长日久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天长日久,这等几间小屋子,弄一对大猱头狮子,不时的对吼起来,更不成事!” |
一统天下 | 《公羊传 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又,《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
说今道古 | 元 张可久《端正好 渔乐》:“人间开口笑樵渔,会谈今论古。” |
不吝金玉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八回:“兄如不吝金玉,即求小小做一套,待小弟步韵和将去,便无差失了。” |
治乱安危 | 宋·苏轼《东坡集·司马温公行状》:“其余非天下所以治乱安危者,皆不载。” |
菩萨心肠 | 《西湖佳话·放生善迹》:“吾弟以恩报仇,实是菩萨心肠。” |
风移俗易 | 汉·班固《答宾戏》:“因势合变,遇时之容,风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
塞井夷灶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六年》:“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 |
层山叠嶂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66回:“约行数十里,但见前面层山叠嶂,险恶异常。” |
谩藏诲盗 | 《冷眼观》第17回:“俗语说,财勿露白,要到子尴尬个时候,倒说伲是谩藏诲盗。” |
朋酒之会 | 《晋书·陶潜传》:“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