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厌求详的成语故事

拼音bù yàn qiú xiáng
基本解释厌:嫌;详:详细。不嫌过于详细。指越详细越好。
出处茅盾《蚀·追求》:“徐子材不厌求详地询问史循自杀的感觉,几次把龙飞的已经到了嘴唇边的话打了回去。”
暂未找到成语不厌求详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不厌求详)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蓬首垢面 | 《北齐书 任城王湝传》:“妃卢氏赐斛斯徵,蓬首垢面,长斋不言笑。” |
欣欣向荣 | 晋 陶潜《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垂头丧气 | 唐 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 |
蹑蹻担簦 | 明·张煌言《徐允岩诗序》:“迄延平王兵衄于金陵城下,余提孤军走英霍山。徐子蹑蹻担簦,章皇山泽中。” |
不存不济 |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七卷:“不存不济,香肌瘦损,教俺萦方寸。” |
不着疼热 |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这一个小厮,必是你乞养来的螟蛉之子,不着疼热,所以着他偿命。” |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
麻痹不仁 | 明 李贽《寄答留都书》:“今但以仁体称兄,恐合邑士大夫皆以为我麻痹不仁之人矣。” |
重圭叠组 | 明 宋濂《故东吴先生吴公墓碣铭》:“予闻世之右族,重圭叠组者有之矣,索其家学相仍数世而弗坠,十百之中或一二见焉。” |
不茶不饭 | 明 胡文焕《群音类选 <玉簪记 秋江送别>》:“霎时间云雨暗巫山,闷无言,不茶不饭,满口儿何处诉愁烦。” |
成者为王,败者为贼 | 鲁迅《华盖集续编·谈皇帝》:“君民本是同一民族,乱世时,‘成者为王,败者为贼’,平常是一个照例做皇帝,许多个照例做平民。” |
不露圭角 | 西汉 戴圣《礼记 儒行》“毁方而瓦合”郑玄注“去已之大圭角,下与众小人合也。”孔颖达疏“圭角谓圭之锋芒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异众过甚,去其大圭角,言犹有小圭角也 |
蓬头厉齿 | |
抟心壹志 | 清·曾国藩《湘乡县宾兴堂记》:“入无仰事俯畜之累,出无金尽裘敝可怜之色,抟心壹志,以道于君子之道。” |
白日绣衣 | 汉 应劭《风俗通 怪神 世间多有伐木血出以为怪者》:“(张辽)以二千石之尊过乡里,荐祝祖考,白日绣衣,荣羡如此。” |
壮志难酬 | 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二折:“他端的忠直慷概,壮志难酬。” |
死败涂地 | |
年老力衰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29回:“因他年老力衰,将买卖收了,临别时就将此楼托付我了。” |
囿于见闻 |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但是至少需要三人,不然会囿于见闻,不符合真实情况。” |
麻痺不仁 | |
兢兢切切 | |
功成愿遂 |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100回:“今已功成愿遂,我复何求,当速去修道,汝不必留我也。” |
三徙成都 | 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有十万家。” |
运筹决算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 |
飞眼传情 |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三回:“我们也少不得对人家瞧瞧,朝人家笑笑,人家就说我们飞眼传情了,少不得更亲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