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死弟及的成语故事

拼音xiōng féi dì jí
基本解释原指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做君主。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位和事业。
出处《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暂未找到成语兄死弟及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兄死弟及)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小忠小信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4回:“在献公前,小忠小信,贡媚取怜。” |
眼穿心死 | 唐 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诗:“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着寒灰。” |
囫囵半片 | 毕方《千重浪》第十章:“(邢连成)这才囫囵半片地听出点意思。” |
披罗戴翠 | 许地山《危巢坠简·东野先生》:“黑油油的头发,映着一副不施脂粉的黄瘦脸庞,若教他披罗戴翠,人家便要赞他清俊。” |
忧心悄悄 | 《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
代人捉刀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
殊涂同会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充等传论》:“如使用审其道,则殊涂同会。” |
内省不疚 | 《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作作生芒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15回:“张雨帅眼光奕奕,常思染指中原,扩张势力,既得老徐密电,正好乘机展足,作作生芒。” |
闷海愁山 | 元 施惠《幽闺记 三十二缨闺拜月》:“听说罢姓名家乡,这情苦意切,闷海愁山将我心上撇,不由人不泪珠流血。” |
挹彼注此 | 郭沫若《历史人物·甲申三百年祭》:“假使政治是修明的,那么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尽可以用人力来和天灾抗衡。” |
罚不责众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回:“况罚不责众,如果主意都不承旨,谅那世主亦难遽将群芳尽废。” |
绝世无双 | 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一:“我看此女妖娆艳冶,绝世无双。” |
贵壮贱弱 | 《新唐书·吐蕃传上》:“贵壮贱弱,母拜子,子倔父,出入前少而后老。” |
一班一辈 |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一回:“当日你这厮诽谤朝廷,潜地奔逃,我这一班一辈的人,为你不知受过多少限责,你却躲在卖酒的李秀家里快活。” |
杯水之敬 | 《歧路灯》第三八回:“孔耘轩道:‘小婿业师惠人老,原是弟说成的,今上学已经两月,弟尚无杯水之敬,所以(备筵)并请三位陪光。’” |
冰寒于水 | 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天从人愿 | 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谁知天从人愿,到的我家不上三日,就添了一个满抱儿小厮。” |
误国殃民 | 明·杨继盛《请诛贼臣疏》:“臣观大学士严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贼乎。” |
褒采一介 | 南朝·齐·谢朓《辞随王子隆饯》:“褒采一介,抽扬小善。” |
信马游缰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4回:“这四五年来,每日信马游缰,如在醉梦中一般。” |
卓荦不群 | 清·黄宗羲《翰林院庶吉士子——魏先生墓志铭》:“子一风神杰出,少受学于子敬,卓荦不群。” |
恬不知愧 | 清·阎尔梅《房琯论》:“军法,大将失律者,斩。琯失律,宜斩;不斩而罢,已属非法,尚恬不知愧,宾客盈门。” |
毒赋剩敛 | 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八:“当毒赋剩敛鞭箠马牛其人之日,一漕夔,再漕潼,川民独晏然倚以朝夕也。” |
自取富贵 | 宋·祝穆《事文类聚·别集》:“北齐高昴曰:‘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