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昭著的成语故事


罪恶昭著

拼音zuì è zhāo zhù

基本解释罪恶明显(多指罪恶大)。

出处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土豪劣绅中罪恶昭著的,农民不是要驱逐,而是要捉他们,或杀他们。”


暂未找到成语罪恶昭著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罪恶昭著)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斗水活鳞 语出《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学无所遗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视如粪土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8回:“今舅儿把他视如粪土,又是王衍一流人物了。”
如醉如痴 元 关汉卿《石榴花》:“牡丹亭畔人寂寞,恼芳心似醉如痴。”
面是背非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临财苟得,见利忘义,一班峨冠博带的不同。”
业精于勤 唐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万国来朝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太平年万国来朝,雍熙世八仙庆寿。”
日许多时 宋·石孝友《声声慢》词:“花前月下,好景良辰,厮守日许多时。”
引咎自责 《北史 周纪下 高祖武帝》:“公卿各引咎自责。”
陶陶自得 宋·林正夫《括沁园春》:“但无思无虑,陶陶自得,任兀然而醉,恍然而醒。”
巴高望上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别说是鸳鸯,凭他是谁,那一个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头的?”
拟人必以其伦 唐·刘知畿《史通·叙事》:“洎乎中代,其体稍殊,或拟人必以其伦,或述事多比于古。”
乌焦巴弓 蔡东藩《民国演义》第五回:“良弼正要进门,猛听得一声怪响,不禁却顾,可巧弹落脚旁,把左足轰得乌焦巴弓,呼痛未终,已是晕倒。”
凤狂龙躁 唐·韩偓《喜凉》诗:“炉炭烧人百疾生,凤狂龙躁减心情。”
土鸡瓦犬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5回:“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
搽油抹粉 清·秋瑾《精卫石》序:“呜呼!尚凡以搽油抹粉,评老束足。”
鸿隐凤伏 清·蒲松龄《贺章丘县周素心入泮序》:“尽当鸿隐凤伏,斥鷃得而笑之,而不知一朝奋迹,阊阖可叫而开不难也。”
声色并厉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便从己。”
水穷山尽 元·丘处机《雪山》诗:“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西倾。”
身微力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七卷:“自惜身微力薄,不能拔之风尘,所以怜而与游。”
埋名隐姓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八卷:“后遂化鹤回家,埋名隐姓,生下你兄弟姊妹,幸今都已长成。”
不轨不物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五年》:“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厚重少文 《余嘉锡论文学杂著·释伧楚》:“机云入洛,厌北人厚重少文,嗜羊枣而啖酥酪,不如南方之莼羹鱼脍,辄目之为伧父。”
革心易行 汉·贾谊《新书·先醒》:“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田改丰)馂,昼学道而夕讲之。”
宣化承流 语出《汉书 董仲舒传》:“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