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披手抄的成语故事

拼音mù pī shǒu chāo
基本解释披:翻阅。边读书边抄录。形容读书刻苦认真
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序》:“终日明窗净几,目披手抄,诚心好之,遂忘其劳。”
暂未找到成语目披手抄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目披手抄)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正身明法 | 《晋书 元帝纪》:“二千石令长当袛奉旧宪,正身明法,抑齐豪强,存恤孤独,隐实户口,劝课农桑。” |
罪魁祸首 | 明 郑若庸《玉玦记 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 |
山间林下 |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志愿禅师》:“山间林下颇称道人家风。” |
心安理得 | 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你别瞧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
鸡犬不宁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
小心谨慎 |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
强词夺理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
短兵相接 |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歌 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
不因不由 | 《金瓶梅词话》第四九回:“西门庆不因不由,信步走入里面观看。” |
筚路蓝褛 | 郑振铎《梁任公先生传》:“虽未必有精湛不磨的成功,然而他的筚路蓝褛,以开荒荆的功绩,则已不小了。” |
大斗小秤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大斗小秤、奸盗诈伪、淫邪欺罔之徒,受那些磨烧舂锉之苦。” |
以古制今 | 《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
目下十行 |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 |
春雨如油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春雨一滴滑如油。” |
讲是说非 | 元 柯丹邱《荆钗记 受钗》:“这财礼虽是轻微,你为何讲是说非?” |
飞蛾投火 | 《梁书 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
排山压卵 | 《晋书 列女传 杜有道妻严氏》:“何邓执政,必为玄害,亦由排山压卵,以汤沃雪耳,奈何与之为亲?” |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 先秦 庄周《庄子 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御沟红叶 | 唐·孟棨《本事诗》记载,顾况在洛阳游苑中,流水上得大梧叶,上有宫女题诗,顾况次日也于上游题诗叶上,泛于波中,以此传情。又一说,题诗宫女名韩翠苹,诗为于祐所得,于又题诗为韩所得,韩、于最终成为夫妻。 |
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 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
笔冢研穿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引》:“支言俚说不足供酱瓿,而翼飞胫走,较拈髭呕血笔冢研穿者,售不售反霄壤隔也。” |
自绝于人 | |
火耕水种 | 《史记 平准书》:“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晋 陆云《答车茂安书》:“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 |
重赏甘饵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纯传》:“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 |
面貌狰狞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0卷:“一个个身长臂大,面貌狰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