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三拉四的成语故事

拼音diū sān lā sì
基本解释见“丢三落四”。
出处刘白羽《一个温暖的雪夜》:“老是这样死活不顾,老是这样丢三拉四,这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改!”
暂未找到成语丢三拉四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丢三拉四)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大包大揽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四章:“他手里摇摆着酒瓶子,大包大揽地说:‘这个小姑娘,跟我投缘分。’” |
心花怒开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8回:“又怎样给碧桃母子讹诈,说得牛氏心花怒开。” |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 赖传珠《模范红五团的新荣誉》:“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
胡编乱造 | 孙犁《小说杂谈》:“他的小说的失败,并不完全在这结尾上,而在整篇都是胡编乱造。” |
去其糟粕,存其精华 | 李锐《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学生时代》:“他们对于中国的旧东西和外国的新东西……是‘去其糟粕,存其精华’,是‘斟酌国情,两无所偏’。” |
茫无所知 | 鲁迅《书信集 致姚克》:“关于秦代的典章文物,我也茫无所知。” |
瓜田李下 | 晋 干宝《搜神记》第15卷:“惧获瓜田李下之讥。” |
甘为戎首 |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毋为戎首,不亦善乎。” |
虚费词说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2回:“刘使君与孙将军自来无旧,恐虚费词说。” |
润笔之资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以物求文,谓之润笔之资;因文得钱,乃曰稽古之力。” |
家烦宅乱 | 元·李行道《灰阑记》楔子:“母亲,不要家烦宅乱,枉惹人耻笑,我则今日辞了母亲,我往汴京寻我舅舅,自作个营运去。”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汉·贾谊《过秦论上》:“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耸人听闻 | 清 恽敬《杂记》:“豫章大镇,或书有不可达者,故托辞为此;抑为州将者,以此耸人听闻,豫绝系援,皆未可知。” |
竹篱茅舍 | 元·乔吉《卖花声·悟世》:“尘风薄雪,残杯冷炙,掩青灯我竹篱茅舍。” |
千日醉酒 | |
齐人攫金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说符》:“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金而去。” |
望梅阁老 | 唐·白居易《每见吕南二郎中新文辄窃有所叹惜因成长句以咏所怀》:“望梅阁老无妨渴,画饼尚书不救饥。” |
震古铄今 | 清·谭嗣同《仁学》四六:“美释黑奴而封之……称震古铄今之仁政焉。” |
畎亩之中 | 战国·宋·庄周《庄子·让壬》:“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 |
指腹成亲 | 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一折:“俺两家指腹成亲,后来我家生了个女儿,唤做闰香,今年十七岁;他家得了个小厮,唤做庆安,他如今穷了也。” |
东驰西骋 | 清·贯公《拒约须急设“机关日报”议》:“电传消息,或两国议和,交涉问题,而调查员东驰西骋,察其人心舆论,以知其彼此方针。” |
打勤献趣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八回:“是吴国伯噽托生的,惯会打勤献趣。” |
乖气致戾,和气致祥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7回:“想到这里,就令人不能不信‘乖气致戾,和气致祥’这句话了。” |
抢地呼天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老板奶奶见媳妇已死,抢地呼天,哭个不了。” |
疾风横雨 | 梁启超《新民说》第八节:“华叶蓊郁,而必归于槁亡,遇疾风横雨,则摧落更速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