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豹一斑的成语故事

拼音kuī bào yī bān
基本解释(从管中看豹)只看到豹的一个斑点。比喻所见狭小;看不到全面。也比喻从一点推测全貌。
出处《晋书 王献之传》:“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窥豹一斑的典故
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窥豹一斑)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积不相能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君与刘公积不相能,而信其虚淡,不为之备,终受制矣。” |
别开生面 | 唐 杜甫《丹青引》:“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赵次公注:“凌烟画像颜色已暗,而曹将军重为之画,故云开生面。” |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 《史记·外戚世家》:“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 |
红叶题诗 | 宋·刘斧《青琐高议·流红记》 |
逾闲荡检 | 《明史 杨时乔传》:“逾闲荡检,反道乱德,莫此为甚。” |
一钱如命 | 清 钱泳《履园丛话 报应 刻薄》:“其治家也,事事亲裁,不经奴婢,而一钱如命,恐人侵蚀,不利于己也。” |
投袂而起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
鸣鼓而攻之 | 《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保国安民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2回:“若以礼币请他,拜为上将,可以扫清水寨,殄灭狂徒,保国安民。” |
志满气骄 | 《西湖佳话·三台梦迹》:“也先不道,志满气骄,将有长驱深入之势,不可不预之防。” |
饱谙世故 | 宋 楼钥《吴参议达观斋》诗:“吴侯晚到东海滨,饱谙世故无戚欣。” |
鱼书雁信 | 《雍熙乐府·古调石榴花·闺思》:“总是伤情别离,则这鱼书雁信,冷清清杳无踪迹。” |
渴骥奔泉 | 《新唐书 徐浩传》:“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草隶尤工。世状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云。” |
弘毅宽厚 | 《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传评》:“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疬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
至善至美 | 茅盾《三人行》七:“他渴望着震撼着宇宙的大风暴,而且他又把这个理解作为翻掌间便立现了至善至美世界的‘奇迹’,因而对于生活的实际的转变——在矛盾混乱中所产生的向前进展,他就不能了解,而且反感到丑恶。” |
分寸之末 | 南朝 梁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宁当争分寸之末,竞锥刀之利哉?” |
先计后战 |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划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计巧者也。” |
玉楼金阙 | 南宋·王清惠《满江红·题驿壁》:“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 |
沂水弦歌 | 语出《论语·先进》:“[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雄材伟略 | 明·沈鲸《双珠记·辕门遇友》:“王兄,你是雄材伟略,真不忝提戈戡乱。” |
捉生替死 |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三折:“官人每枉请著皇家禄,都只是捉生替死,屈陷无辜。” |
断圭碎璧 |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仪礼》:“虽寂寥片言,断圭碎璧,犹可宝也。” |
夸诞生惑 | 战国·赵·荀况《荀子·不苟》:“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
避迹违心 | 清 陈确《答张考夫书》:“其为荆公与非荆公,亦难逃后世之公,某万不敢避迹违心,以负兄夙所教督之意。” |
珠璧联辉 | 元·王结《偶感》诗:“凤麟呈瑞吾何与,珠璧联辉世岂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