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绪不宁的成语故事

拼音xīn xù bù níng
基本解释宁:安宁,安定。焦急不安。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5回:“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
暂未找到成语心绪不宁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心绪不宁)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风言影语 |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致赵秋舲书》:“猥以春来王粲之不归,论传海外东坡之忆死,风言影语,莫识来因,一介鲰生,何忌何惜!” |
触目皆是 | 鲁迅《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
装聋作哑 | 元 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可怎生装聋作哑?” |
高抬贵手 | 元 范康《竹叶舟》第四折:“弟子愚眉肉眼,怎知道真仙下降,只望高抬贵手,与我拂除尘俗者。” |
同盘而食 | 《魏书 杨椿传》:“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 |
恩威并济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56回:“以为恩威并济,内外兼筹,布置得七平八稳,可以任我欲为了。” |
独门独户 | 古华《芙蓉镇》第二章:“我们独门独户的,就只这么一个靠得住的亲戚。” |
捻土为香 |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第五卷:“捻土为香事有因,如今宜假不宜真。” |
识才尊贤 | 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 |
诚意正心 |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
口似悬河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
唇红齿白 | 明·胡文焕《琼琚记·桑下戏妻》:“只见唇红齿白,桃花脸,绿鬓朱颜柳叶眉,因此不忍而去。” |
托之空言 | 汉 赵岐《〈孟子〉题辞》:“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记 太史公自序》作“载之空言”。司马贞索隐:“案:孔子之言见《春秋纬》,太史公引之以成说也。空言谓褒贬是非也。” |
冰魂素魄 | 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四折:“俺本是广寒宫冰魂素魄,怎比那阎浮世浊骨凡胎。” |
强作解人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
畏头畏尾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除了朝廷治罪,没有砍头的,你不必畏头畏尾。” |
日暖风和 | 宋 刘斧《青琐高义 别集》卷二:“不久,海上风和日暖。” |
社稷之役 | 西汉·戴圣《礼记·少仪》:“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颂而无谄,谏而无骄,怠则张而相之,废则帚而更之,谓之社稷之役。” |
鸿渐于干 | 《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磐”,“九三,鸿渐于陆”。 |
目不苟视 | 明·李贽《卓吾论略》:“吾大人何如人哉?身长七尺,目不苟视。” |
挥斥八极 | 《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
脱皮掉肉 | 崔巍《爱与恨》:“老头子一辈为小梁庄群众起早搭黑,脱皮掉肉奔波,哪天黑来不熬到鸡儿叫。” |
愤然作色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帝愤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 |
阴险歹毒 | |
多手多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