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成语故事

拼音jué shèng yú qiān lǐ zhī wài
基本解释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出处《史记 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典故
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问百官他与项羽的区别,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刘邦说运筹帷幄与决胜千里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决胜于千里之外)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诈奸不及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回:“正在五岳楼下来,撞见个奸诈不及的,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又第五十二回:“那厮带将许多诈奸不及的三二十人,迳入家里,来宅子后看了,便要发遣我们出去,他要来住。” |
位不期骄 | 《书·周官》:“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 |
恶语中伤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
众口嗷嗷 |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说什么贫不忧愁富不骄,赤紧的众口嗷嗷。” |
鹿死不择音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
尸横遍野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
触目经心 | 明·何大复《感春》诗:“风光物色元非恶,触目经心偏苦情。” |
大智若愚 | 宋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
对答如流 | 唐 黄滔《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和尚盖行高而言寡,是日对答如流。” |
一见锺情 | |
瓦罐不离井口破 | 明·无名氏《村乐堂》第二折:“他是二夫人,你是伴当,你两个有这等勾当,道不的瓦罐不离井口破。” |
物盛则衰 | 西汉·司马迁《史记·田叔列传》:“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 |
柔中有刚 |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二章:“再加以她那活活泼泼的神态,柔中有刚的清脆声音,是谁也无法招架的。” |
软钉子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0回:“总办碰了他这么一个软钉子,气的又不敢恼出来,只得和他软商量。” |
有年无月 | 蔡东藩《后汉演义》第二回:“百姓又怕当兵,最怕输粮……舟子车夫,又没有多少工资,统皆畏缩不前,眼见得有年无月,不能成事。” |
椎锋陷陈 | 《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将军孙盖等,应蒙殊赏。”胡三省注:“椎,捣也,直捣其锋也。” |
称名道姓 |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今日两贼相逢,何用称名道姓,君为芦中之事,我为船上之人,意义足亦可知,富贵不须相忘。” |
沥血叩心 | 南朝·梁·梁元帝《与诸藩令》:“沥血叩心,枕戈尝胆,其何故哉。” |
偃旗仆鼓 | 宋·苏洵《权书·法制》:“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 |
百无一存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2卷:“多被王仙其作寇残灭,里闾人物,百无一存。” |
寿山福海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2回:“屏门上,挂一轴‘寿山福海’的横披画。” |
甘冒虎口 |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曰:“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 |
胡歌野调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牛浦回家,问着他,总归不出一个清帐,口里只管之乎者也,胡歌野调,胡支扯叶。” |
恬然自得 | 唐·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野老清淡,恬然自得。” |
孤悬浮寄 | 清·冯桂芬《公启曾协揆》:“[上海]势居下游,无险可扼。蕞尔区,孤悬浮寄,数十里外皆贼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