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读十年书的成语故事

拼音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
基本解释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出处《二程全书 遗书二十二上 伊川语录》:“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若一日有所得,何止胜读十年书也。”
暂未找到成语胜读十年书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胜读十年书)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高蹈远举 | 宋·王琳《野客丛书·穆生邹阳》:“穆生高蹈远举,意盖有在,逆知异日必不能免,非知几畴克尔哉。” |
绘声绘影 |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五卷:“绘声绘影,字字阴森,绿人毛发,真乃笔端有鬼。” |
短兵接战 | 《三国志 魏志 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
鼎足三分 |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
简捷了当 | 鲁迅《三闲集 书籍和财色》:“然而将麻雀牌送给世界,且以此自豪的人民,对于这样简捷了当,没有意外之利的办法,是终于耐不下去的。” |
虎体原斑 | 元·无名氏《雁门关》第二折:“花根本艳,虎体原斑。” |
不期而同 | 郭沫若《文艺论集 整理国故的评价》:“他的论调与吴稚晖的虽若不期而同,但是吴稚晖所注眼的是功利问题。” |
渺无人踪 | 王汶石《大木匠》:“田间是静悄悄的,大路上也是静悄悄的渺无人踪。” |
化零为整 | 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四章:“集中使用兵力,即所谓‘化零为整’的办法,多半是在敌人进攻之时为了消灭敌人而采取的。” |
旗靡辙乱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撑肠拄腹 | 宋 苏轼《试院煎茶》诗:“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
正正经经 | 清·李渔《怜香伴·狂喜》:“哄我正正经经听了半日,只说当真,原来又是说笑。” |
察己知人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
不知轻重 | 战国 秦 吕不韦《吕氏春秋 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 |
明哲保身 | 《诗经 大雅 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
批毛求疵 | 《旧唐书·崔元综传》:“虽外示谨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鞠狱,必批毛求疵,陷于重辟。” |
杳无踪影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但见云暗江心,波涛滚滚,杳无踪影。” |
孤恩负德 | 汉·李陵《答苏武书》:“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
谑而不虐 | 《诗经·卫风·淇奥》:“善戏谑兮,不为虐矣。” |
先事虑事 | 战国·赵·荀况《荀子·大略》:“先事虑事,谓之捷,捷则事忧成。” |
断乎不可 | 鲁迅《随感录》:“如何扫除?万万不能,也断乎不可!” |
鬻驽窃价 | 唐·黄滔《蒋先锋》:“昨者赍持恶赋,刺谒清尘,本期刘子俊待以盖瓯之地,陆士衡处置于抚掌之间,岂期以寸获长,鬻驽窃价。” |
易地皆然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
削方为圆 | 《晋书·熊远传》:“遂便世人削方为圆,挠直为曲。” |
画荻和丸 | 宋 欧阳修幼时,母郑氏以荻画地教子读书。唐 柳仲郢幼嗜学,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脑。郭沫若《虎符》附录《写作缘起》:“但要写母爱,在儿女小的时候容易表现,如推干就湿、画荻和丸之类,都是儿女小时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