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狼藉的成语故事

拼音shēng míng láng jí
基本解释声名:名誉;名声;狼藉: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后借以形容散乱;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唐 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声名狼藉的典故
秦始皇死后,中东府令赵高与宰相李斯合谋篡改遗嘱,立胡亥为帝,赐死扶苏,赵高逼大将蒙恬自杀,同时令其兄弟蒙毅自尽。蒙毅说:“从前秦穆公杀死奄息等,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武奢,夫差杀伍子胥,他们在诸侯中声名狼藉。”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声名狼藉)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堂堂一表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 |
迭床架屋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複,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
霜露之疾 | 西汉·司马迁《史记·公孙弘传》:“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 |
漏网之鱼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网漏于吞舟之鱼。” |
好自为之 | 田海燕《吴玉章同志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革命活动》:“至于四川的革命事情,还望四川同志好自为之。” |
朗朗上口 | 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
脱壳金蝉 |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脱壳金蝉这一个谎。”详见“金蝉脱壳”。 |
清静无为 | 唐 贾至《虙子贱碑颂》:“鸣琴汤汤,虙子之堂,清静无为,邑人以康。” |
吹皱一池春水 | 宋 马令《南唐书 冯延巳传》:“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
造言生事 | 《孟子·万章上》:“好事者为之也。”宋·朱熹集注:“好事,谓喜造言生事之人也。”清·张南庄《何典》第二回:“只消说他造言生事,顶名告他一状,不怕不拿大锭大帛出来买静求安。” |
水满则溢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3回:“你如何连两句俗话也不晓得?常言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
仆仆道途 | 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策略》:“如客店必照例造报月一陈核,则仆仆道途,不胜其苦矣。” |
诎膝请和 | 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诎膝请和。” |
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0回:“正是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公子听得仔细,即心中转道:‘奇怪,难道他主仆多是女人?’” |
大秤小斗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7卷:“不用大秤小斗,不违例克剥人财,坑人陷人。” |
多愁多病 | 宋 柳永《倾杯》词:“早是多愁多病,那堪细把旧约前欢重省。” |
鳃鳃过虑 | 东汉·班固《汉书·刑法志》:“故虽地广兵强,鳃鳃常恐天下之一合而共轧己也。” |
习以成风 | 宋·朱熹《谏诤》:“今聚天下之不敢言是非者在朝廷,又择其不敢言之甚者为台谏,习以成风,如何做得事。” |
一岁载赦 | 汉·王符《潜夫论·述赦》:“谚曰:‘一岁载赦,奴儿噫嗟。’” |
宅中图大 | 《文选 张衡<东京赋>》:“彼偏居而规小,岂如宅中而图大。”薛综注:“东京居天地之中,所图者四海这外。” |
穷村僻壤 | 清·汪琬《工部尚书充经筵讲官汤公墓志铭》:“虽穷村僻壤,莫不感颂其政。” |
痛可言邪 | |
反本还原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连服一二次,方才反本还原,知得人事。” |
偃武櫜兵 | 《北史·高允传》:“偃武櫜兵,唯文是恤。” |
枉担虚名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现在这两位姨娘,也是枉担虚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