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三意的成语故事

拼音èr xīn sān yì
基本解释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意念不专,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
出处明 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六回:“念佛是一桩正事,岂有二心三意?”
暂未找到成语二心三意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二心三意)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草偃风从 | |
逞强称能 | 端木蕻良《曹雪芹》第13章:“今后千万不可逞强称能,何况你既未读过多少诗书,更谈不上才气。” |
若敖鬼馁 | 《左传·宣公四年》:“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尔?” |
想方设法 | 叶圣陶《得失》:“教的一篇若是白话,看来看去差不多没有几句需要讲明的;然而也得想方设法,把五十分钟敷衍过去。” |
怀材抱器 | 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匦使》:“东曰延恩匦,怀材抱器,希于闻达者投之。” |
刮毛龟背 | 宋·苏轼《东坡》:“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 |
同源共流 | 东汉·班固《答宾戏》:“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禀仰大龢。” |
如饥如渴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二回:“宋江陪笑道:‘怎敢相戏。实慕员外威德,如饥如渴。万望不弃鄙处,为山寨之主,早晚共听严命。’” |
生意盎然 | |
非此即彼 | 张平《抉择》:“非此即彼,别无选择。” |
自有公论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 |
日高三丈 | 明·汤显祖《南柯记·录摄》:“日高三丈,还不见六房站班,可恶可恶!” |
破题儿第一遭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41回:“像这等先事戒备,还是破题儿头一遭。” |
睹物兴情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 |
左枝右梧 | 宋·王暐《道山清话》:“本朝无前代离宫别馆,游豫奢侈,非特不为,亦不暇为也。盖北有狂虏,西有黠羌,朝廷汲汲然左枝右梧,未尝一日不念之。” |
额手加礼 | 章炳麟《与上海国民党函》:“外人之额手加礼者,今且相与鄙夷。” |
经邦纬国 | 唐·李世民《授长孙无忌司徒诏》:“是以经邦纬国必俟萧曹之勋,燮理阴阳允归锺华之望。” |
薰香自烧 | 东汉·班固《汉书·龚胜传》:“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龚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 |
扶急持倾 | 西汉·刘向《战国策》序:“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 |
背生芒刺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百十二回:“适才听智兄之言,觉得背生芒刺。” |
变化不测 | 唐 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当是时,见王于北亭,犹高山深林巨谷,龙虎变化不测。” |
遮前掩后 | 宋·朱熹《答叶正则书》之四:“大家讲究到底,大开眼看觑,大开口说话,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须得如此遮前掩后,似说不说,做三日新妇子模样,不亦快哉!” |
虎步龙行 | 《宋书 武帝纪上》:“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 |
穿花纳锦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 |
观者云集 | 《云笈七签》卷一一三引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王奉仙》:“自咸通迄光启四十年间,游淮浙之宛陵,所至之处,观者云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