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眦之怨的成语故事

拼音yá zì zhī yuàn
基本解释睚:眼眶;眦:眼角;睚眦:生气瞪眼。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睚眦之怨的典故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魏齐。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谢罪,范雎说对魏齐要睚眦必报。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睚眦之怨)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不进则退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卷:“凡人不进则退也。” |
白驹空谷 | 《诗经 小雅 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
负债累累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7回:“却说谭绍闻负债累累……每日索欠填门,少不得典宅卖地,一概徐偿。” |
仪表堂堂 | 郭沫若《蔡文姬》第二幕:“曹丞相魁梧奇伟,仪表堂堂。” |
一不扭众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细想了想,这事不但无法,而且有理;料是‘一不扭众’,只得点头依允。” |
耻与哙伍 |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初,韩信由楚王降封为淮阴侯,日夜怨望。有一次,他顺便去看望樊哙,樊哙跪拜送迎。出来后,韩信笑着说:‘生乃与哙等为伍。’” |
追欢取乐 | 《宣和逸事》前集:“何况徽宗是个风流快活的官家,目见帝都景致,怎不追欢取乐。” |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同时坚决地团结中农,保护富裕中农,给富农以经济出路。” |
屈谷巨瓠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人而食,今谷有巨瓠,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坚如石,则不可以剖而斟,吾无以瓠为也。’ |
见世生苗 |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你尚图些紫绶金章,赤紧的见世生苗,我则理会的埋根千丈。” |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36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
大智若愚 | 宋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
瓦解星散 | 宋·司马光《义勇第五札子》:“殊不知彼皆队舞聚戏之类,若闻胡寇之来,则瓦解星散不知所之矣。” |
短衣匹马 | 唐·杜甫《曲江》:“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
云翻雨覆 | 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
好乱乐祸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曹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骠狡锋协,好乱乐祸。” |
遁世长往 | 明·归有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其所见四方贤公卿大夫、名士才人有几;遁世长往、怀道蕴术之士有几?” |
天崩地坼 | 《战国策 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
若丧考妣 | 汉 扬雄《元后诔》:“享国六十,殂落而崩。四海伤怀,擗踊拊心,若丧考妣,遏密八音。” |
要而论之 | 《天讨 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要而论之,满人之人中国也,据其土地山河,窃棋子女玉帛……固古人所谓倒行逆施者矣。” |
一手包揽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43回:“你一手包揽,我只赊我的头钱。” |
摧毁廓清 |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洋八股和洋教条在全国许多人中间的影响,也就不能进行有力的斗争,也就达不到加以摧毁廓清的目的。” |
掩耳盗钟 | 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博者不知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1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柳下借阴 | 《淮南子 人间训》:“武王荫暍人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