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着,走为上着的成语故事

拼音sān shí liù zhāo,zǒu wéi shàng zhāo
基本解释着:下棋落子,比喻计策或手段。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暂未找到成语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三十六着,走为上着)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戒骄戒躁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 |
一窍不通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
责实循名 | 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自非责实循名,不能彰善瘅恶。” |
朝朝暮夕 | |
肘腋之患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
玉骨冰肌 | 宋·杨无咎《柳梢青》词:“玉骨冰肌,为谁偏好,特地相宜,一段风流。” |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 高玉宝《高玉宝》第十章:“往哪里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在东北这块地方,跑哪里也是小鬼子和汉奸的天下。” |
思患预防 | 《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
相习成风 | 宋 高登《高东溪集 蔽主下》:“各挟所能以媒进,阿谀软熟,相习成风。” |
一官半职 | 元 王实甫《西厢记》:“都则为一官半职,阻隔得千山万水。” |
优柔餍饫 | 语出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优而柔之,使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 |
溯流求源 | 《元史·隐逸传·杜瑛》:“夫善始者未必善终,今不能溯流求源,明法正俗,育材兴化。” |
凭轼旁观 | 清·王韬《土胜俄不足恃》:“土人自此以为俄不足为战,诸国皆凭轼旁观。” |
药笼中物 | 《新唐书 儒学传下 元行冲》:“君正吾药笼中物,不可一日无也。” |
云锦天章 | 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诗:“手抉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 |
一走了之 | 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我亦尚在看看人间世,不过总有一天,是终于要‘一走了之’的,现在是这样的世界。” |
切理厌心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 |
挢揉造作 |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饶州神童》:“按如此教小儿,可谓挢揉造作矣。” |
多言繁称 | 《韩非子 难言》:“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 |
千变万轸 | 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圣人之接物,千变万轸,必有不化而应化者。” |
洞鉴古今 | 《旧唐书·王及善等传论》:“苟非洞鉴古今,深识王霸,何由立其高论哉。” |
抚今思昔 | 秦牧《长街灯语一九七九年的晨钟》:“抚今思昔,心头掀起了思想的浪花。” |
各行其道 | 王朔《动物凶猛》:“当我们纷纷走向了社会,在人生旅途上各行其道,殊途不同归。” |
一式一样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佘道台见了这副神气,更觉得同花小红一式一样,毫无二致。” |
不劳而成 |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故兹郑之踞辕而歌以上高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