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龙之技的成语故事


屠龙之技

拼音tú lóng zhī jì

基本解释屠:宰杀。宰杀蛟龙的技能。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庄子 列御寇》:“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屠龙之技的典故

从前朱评漫想学一门别人都不会的绝技,就把家产变卖出门拜师学艺。三年后学成归来,给人介绍如何杀龙的方法,大家都很羡慕他,孩子们要求看他的杀龙宝刀,一个老头说杀龙的绝技虽然好,但现在根本没有龙可杀,朱评漫这才恍然大悟。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屠龙之技)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战战业业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故先王懔朽索之驭马,虑天命之无常,战战业业,若履渊冰。”
现实主义 毛泽东《论持久战》:“虽可能有张伯伦一类的迁就所谓‘既成事实’的‘现实主义’的调头出现,但主要的国际势力将变到进一步地援助中国。”
不期而遇 南朝 梁 简文帝《湘宫李智倩法师墓志铭》:“不期而遇,襄水之阳。”
厚颜无耻 《诗经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南朝 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薛荔蒙耻。”
戴头识脸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
遏密八音 《尚书 舜曲》:“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惊涛怒浪 宋·韩拙《论观画别识》:“巅崖峻壁之间,一水飞出,如练千尺悬洒于万仞之下,有惊涛怒浪,涌竑腾沸,喷溅漂流。”
屡试屡验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四卷:“我祖上传得个落花返枝的法术,屡试屡验。”
民和年丰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艰难困苦 清 李渔《巧团圆 书帕》:“怎奈爹爹过于详慎,定要把艰难困苦之事试过几桩,才与他完姻缔好。”
曲眉丰颊 唐·韩愈《送李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
相反相成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日东月西 汉 蔡琰《胡笳十八拍》:“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目光远大 柳建伟《英雄时代》第四章:“我为自己有这么一个目光远大的姐而骄傲。”
矩步方行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回:“这样先生,渐不能矩步方行,不过东家西席,聊存名目而已。”
运开时泰 明·梁辰鱼《浣纱记·宴臣》:“台殿风微,山河气转,欣逢运开时泰。”
重于泰山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兵不雪刃 《荀子 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大功毕成 《汉书 王莽传上》:“诸生、庶民大和会,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大功毕成。”
高明远见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大王是高明远见的,不消乡民多说。”
负荆谢罪 金·马钰《满庭芳·谢咸阳王法师》词:“追悔无由,不免放效廉颇。专专负荆谢罪,望吾师、痛挞则个。”
戴头而来 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头而来矣。’”
永存不朽 《魏书》:“遗风余爱,永存不朽。”
狼突鸱张 清·林则徐《会谕澳同知再行谕饷义律缴土凶稿》:“如此狼突鸱张,岂能将就姑容,致贻民害。”
病在膏肓 宋·朱熹《与台端书》:“今天下之病在膏肓者久,夫人而能知之,夫人而欲言之,顾以不当其任,虽欲一效其伎而无所施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