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臼之交的成语故事

拼音chǔ jiù zhī jiāo
基本解释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分。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祐传》:“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赁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
杵臼之交的典故
东汉时山东胶东书生公沙穆隐居在东莱山求学,为筹集求学经费,穿上粗布衣服到陈留郡长官吴大人家做舂米雇工,吴大人见其谈吐非凡,就与他结交为好友,并资助他继续求学。后来公沙穆学成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正义官员。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杵臼之交)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文治武功 | 西汉 戴圣《礼记 祭法》:“汤以宽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
小里小气 | 欧阳山《三家巷》:“日本人总是啰啰嗦嗦,小里小气的。” |
一丝不挂 | 宋 黄庭坚《僧景宗相访寄法王航禅师》:“一丝不挂鱼脱渊,万古同归蚁旋磨。” |
与日俱增 | 《清史稿 圣祖纪三》:“万国安,即朕之安,天下福,即朕之福,祝廷者当以慈为先。朕老矣,临深履薄之念,与日俱增,敢满假乎?” |
甲第星罗 | 宋·杨侃《皇畿赋》:“甲第星罗,比屋鳞次,坊无广巷,市不通骑。” |
惩一戒百 | 明·沈釆《千金记》第四十七出:“故依法律明惟问,惩一戒百难容忍。” |
发奋有为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9回:“你也可以借此报效朝廷,正是男子汉发奋有为之时。” |
鹏游蝶梦 | 《庄子·逍遥游》载鲲化为鹏徙于南溟之事,又《齐物论》载庄周梦为胡蝶之事。 |
衡门深巷 | 明·无名氏《三化邯郸》第三折:“闲岁月衡门深巷,淡衣冠博带宽裘。” |
古稀之年 | 唐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烂若披锦 | 南朝 梁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
析骸易子 | 《后汉书 来歙传》:“昔宋执楚使,遂有析骸易子之祸。” |
至言去言 | 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
周游列国 | 曹余章《上下五千年 孔子周游列国》:“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
邑犬群吠 | 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
一个半个 | 宋·陈亮《水调歌头》词:“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明·袁宏道《西湖杂记》:“吾辈粗根浮器,不曾见得一个半个智识,可轻易谈佛法哉?” |
神驰力困 | 明·汪道昆《沽水悲》:“可怜素手明于雪,只恐回身化作云,洛神既去,寡人神驰力困,我想那孤馆独眠怎捱到晓。” |
田父献曝 | 《列子·杨朱篇》:“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緜纩狐狢。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
弃末返本 | 《晋书·食货志》:“使四海之内,弃末而返本,竞农务功。” |
不厌求详 | 茅盾《蚀·追求》:“徐子材不厌求详地询问史循自杀的感觉,几次把龙飞的已经到了嘴唇边的话打了回去。” |
纵情恣欲 | 晋·葛洪《抱朴子·微旨》:“若欲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 |
高才疾足 | 宋·陈杰《金石客》诗:“高才疾足长叹息,御卿无权挽无力。” |
丰功伟烈 | 宋·王仲旉《南都赋》:“吾之徒闻孝王之遗风旧迹,不睹大宋之丰功伟烈。” |
手到拈来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1回:“小生凭三寸不烂之舌,直往北京说卢俊义上山,如探囊取物,手到拈来。” |
悄无人声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6回:“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