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胆惊心的成语故事

拼音diào dǎn jīng xīn
基本解释犹言吊胆提心。
出处《说唐》第八回:“众将进前射箭,射中的磨旗擂鼓,不中的吊胆惊心。”
暂未找到成语吊胆惊心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吊胆惊心)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吴下阿蒙 | 晋 虞溥《江表传》:“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
刺心裂肝 | 明·张居正《答参军高梅庵》:“三十年生死之交,一旦遂成永隔,刺心裂肝,痛何可言。” |
鼓唇弄舌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今已陷之于丧亡,尚不自耻,犹敢鼓唇弄舌于众诸侯之前耶?” |
嫂溺叔援 | 语出《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45回:“昔人云:'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养痈致患',猝然一发,势若燎原矣。” |
诞幻不经 |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班史《艺文》所志,大抵春秋、战国之作。夏商以前,仅数十种,率皆诞幻不经,当时具悉其伪。” |
兴风作浪 | 元 无名氏《锁魔镜》第一折:“嘉州有冷,源二河,河内有一健蛟,兴风作浪,损害人民。” |
黄风雾罩 |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他决不容让生宝这样黄风雾罩地闹腾。” |
至尊至贵 | 汉·荀悦《前汉纪·宣帝纪三》:“出门则乘骈辎,下堂则从傅母,进退则鸣佩玉,内饰则结纫绸缪。此则至尊至贵所以自敛,制不自恣纵之义也。” |
折冲口舌之间 | 宋·苏洵《送石昌言为北使引》:“折冲于口舌之间” |
满腔热枕 |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
天理昭昭 | 宋 朱熹《朱子语类 论语 吾与回也章》:“伊川有天理昭彰语。” |
纵风止燎 | 隋 王通《中说 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
遵而不失 | 《隋书·炀帝纪上》:“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 |
杳无踪迹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三回:“李逵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 |
典册高文 |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第二卷:“《五代史》:‘黄……。’则典册高文亦用之矣。” |
返躬内省 | 《清史稿·文宗本纪》:“今年过节春分,寒威未解,朕返躬内省,未能上感天和。” |
锦阵花营 | 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一折:“莫非他锦阵花营不曾厮共,险教咱风月无功。” |
目睁口呆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杀,人人束手,个个归心。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罔知所措。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 |
出其不备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这倒不是道家法术,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谓‘守如处女,出如脱兔’,‘出其不备’的妙策。” |
一座尽惊 |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少君及言与人大夫游猎处,老人为儿时识其家处,一座尽惊。” |
徇国忘家 | 唐·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序》:“至若义感于内,诚动于中,徇国忘家,恤人忧己。” |
取长弃短 | 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并前人已传之业,亦为取长弃短,别出瑕瑜,使人知所从违。” |
单文孤证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涑水》:“考服虔之说,又与俗符,贤于杜氏单文孤证矣。” |
明并日月 | 西汉·戴圣《礼记·经解》:“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