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上口的成语故事


琅琅上口

拼音láng láng shàng kǒu

基本解释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出处清 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暂未找到成语琅琅上口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琅琅上口)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相安无事 宋 邓牧《伯牙琴 吏道》:“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者,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人心惶惶 宋 楼钥《攻愧集 雷雪应诏条具封事》:“乃者水旱连年,人心惶惶。”
记问之学 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固若金汤 东汉 班固《汉书 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分文不名 曹禺《我们尊敬的老舍先生》:“他自己穷得分文不名,还要支持那两三间破烂的会址,招待许多左派文人。”
左铅右椠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做书人左铅右椠,舌敝唇焦。”
蕙折兰摧 清·袁枚《续新齐谐》:“怨侣方成,鸾俦遽拆,珠沉玉陨,蕙折兰摧。”
挈妇将雏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酒阑宾散 唐·蒋防《霍小玉传》:“时春物尚余,夏景初丽,酒阑宾散,离思萦怀。”
自有公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
火海刀山 京剧《智取威虎山》:“哪怕是火海刀山,也冲上前。”
负薪救火 韩非《韩非子 有度》:“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食淡衣粗 宋·苏轼《与蒲传正》:“退居之后决不食淡衣粗,杜门绝客。”
金风未动蝉先觉 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二折:“可知道金风未动蝉先觉,那宝剑得来你怎消?”
叽哩咕噜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老三还在那里叽哩咕噜说:‘是个好些儿的,就去中进士做官给我看,不要在我们家里混闲饭吃。’”
小中见大 清·沈复《浮生六记》第二卷:“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
计伐称勋 宋·叶适《故朝散大夫周先生墓志铭》:“不以为高,所求者仁;异彼区区,计伐称勋。”
临文不讳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迎神赛会 元·杜仁杰《耍孩儿·庄家不识构阑》套曲:“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烧香礼拜 《晋书·佛图澄传》:“王度疏断,汉人悉不听,诣寺烧香礼拜以遵典礼。”
千思万想 明 袁宏道《去吴七牍 乞归稿一》:“千思万想,惟有乞休归田一节,可以慰此朝夕悬望之情而已耳。”
矫激奇诡 宋·林希《孙少述传》:“侔志节刚果,不为矫激奇诡之行,而气貌足以动人。”
敷衍门面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就将这正经拳法收起不传,只用些外面光、不管事的拳法敷衍门面而已。”
被褐怀宝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郎顗传》:“臣伏见光禄大夫江夏黄琼,耽道乐术,清亮自然,被褐怀宝,含味经籍。”
先悉必具 明 归有光《上宋明府书》:“律于发冢之条,如知情买卖器物砖石、薰猩平园之类,纤悉必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