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若两人的成语故事

拼音pàn ruò liǎng rén
基本解释判:判断;评定;若:好像。评定一个人前后的表现;好像两个人一样;截然不同。
出处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须晓得柳知府于这交涉上头,本是何等通融、何等迁就,何以如今判若两人?”
暂未找到成语判若两人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判若两人)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囊萤照雪 | 《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
神焦鬼烂 | 清 魏源《圣武记》第七卷:“皆伐山通道,穷搜窟宅,神焦鬼烂。” |
赤壁鏖兵 | 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
相待而成 | 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丙吉传赞》:“故经渭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其一体,相待而成也。” |
老蚌珠胎 | 清 姚鼐《香亭得雄于其去岁所失小郎有再生之征一诗为贺兼以识异》:“金环乘穴真堪信,老蚌珠胎倍可欣。” |
为虎傅翼 | 《逸周书 寤敬》:“无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 |
机难轻失 | 宋·岳飞《乞止班师诏奏略》:“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 |
蕉鹿之梦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覆之以蕉,不胜其喜。” |
八字没见一撇 |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人事》第三卷:“《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
山复整妆 | |
致命遂志 | 《周易·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
舟车楫马 | 明·张鼎思《琅琊代醉编·舟车楫马》:“《太白阴经》云:水战之具,始自伍员制之以与楚战,以船为车,以楫为马。” |
口多食寡 | 唐·韩愈《答胡生书》:“愈不善自谋,口多而食寡。” |
触手可及 | |
歌于斯,哭于斯 | 《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 |
积薪候燎 |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永宁寺》:“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 |
指古摘今 | 清·徐麟《长生殿序》:“稗畦洪先生以诗鸣长安,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无不心折。” |
矫首昂视 | 明·魏学洢《核舟记》:“矫首昂视。” |
辞丰意雄 | 宋·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 |
在人口耳 | 清·汪琬《答王进士书》:“相距几千百年,犹昭灼在人口耳。” |
折长补短 | 《韩非子 初见秦》:“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轮船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
兴利节用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6回:“虽是兴利节用为纲,然也不可太过,要再省上二三百银子,失了大体统,也不象。” |
高见远识 | 宋·赵彥卫《云麓漫钞》卷十:“圣人高见远识,固不可以小智测度也。” |
九旋之渊 |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建心乎窈冥之野,藏志乎九旋之渊,虽有明目,孰能窥其情。” |
言者弗知 |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河上公注:“知者贵行不贵言也。驷不及舌,多言多患。”一本作“言者弗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