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的成语故事


冒名顶替

拼音mào míng dǐng tì

基本解释冒:冒充。冒用别人的名义去做某事或窃取他人的权利。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5回:“你走了便也罢,却怎么绑些柳树在此,冒名顶替?”


暂未找到成语冒名顶替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冒名顶替)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伏虎降龙 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二折:“学师父伏虎降龙,跨鸾乘凤。”
思潮起伏 王宗仁《夜明星》:“我睡不着,走出帐篷,站在一个土坡上,望着漫山遍野的夜明星,思潮起伏。”
拖拖拉拉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此时初秋天气,身上穿一件大袖子三尺八寸长的浅蓝竹布衫,拖拖拉拉,底下已遮过膝盖。”
儿女子语 《宋史 宗泽传》:“汝为人将,不能以死敌我,乃欲以儿女子语诱我乎?”
一鞭先著 晋刘琨少负志气,与祖逖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见《晋书 刘琨传》。
展翅高飞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这场哭,直哭得那铁佛伤心,石人落泪;风凄云惨,鹤唳猿啼。便是那树上的鸟儿,也忒楞楞展翅高飞。”
鲁鱼亥豕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碌碌庸流 明·吾邱瑞《运甓记》:“遍观都下从事,皆碌碌庸流,琐琐凡辈。”
吹竹弹丝 唐·韩愈《代张籍与李浙东书》:“未必不如吹竹弹丝,敲金击石也。”
拜赐之师 《左传 文公二年》:“春秋时,秦晋殽之战,秦将孟明视被俘。获释时,孟谓晋君曰:‘三年将拜君赐。’后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晋复仇。又败,晋人讥之为“拜赐之师”。
舞枪弄棒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试看全伙里舞枪弄棒的书生,犹胜满朝中欺君害民的官吏。”
心满愿足 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四二出:“我们得那女儿在此,真个心满愿足。”元 胡祗遹《沉醉东风》:“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
把持不定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回:“但恐日后把持不定,为异端所惑,一时失足。”
象煞有介事 茅盾《子夜》:“屠维岳的法宝就是说大话,象煞有介事,满嘴的有办法,有把握!”
青枝绿叶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六回:“他把我的杨柳枝拔了去,放在炼丹炉里,炙得焦干,送来还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昼夜,复得青枝绿叶,与旧相同。”
一画开天
不足介意 明 陶宗仪《辍耕录 落水兰亭》:“大风覆舟,行李皆淹溺无余,彝斋立浅水中,手持此帖,示人曰:‘《兰亭》在此,馀不足介吾意也。”
跋山涉川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不屑教诲
风清弊绝 宋 周敦颐《拙赋》:“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朝三暮二
旌旗蔽天 宋·周密《武林旧事·御教》:“戈甲耀日,旌旗蔽天,连亘二十余里,粲如锦绣。”
群枉之门 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夫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
煨干就湿 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三折:“不想共乳同胞一体分,煨干就湿母艰辛。”
风栉雨沐 《元史·礼乐志》:“相我祖宗,风栉雨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