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水不漏的成语故事

拼音zhì shuǐ bù lòu
基本解释置:安放。放着的水一滴也不漏掉。形容说话行事缜密,毫无差错。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录》第114卷:“今有学者在某门者,其于考理,非不精当,说得来置水不漏,真是理会得好。”
暂未找到成语置水不漏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置水不漏)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教学相长 | 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错落不齐 | 叶圣陶《皮包》:“十多封来信……开口处错落不齐,是随手撕的。” |
业业兢兢 | 《后汉书·明帝纪赞》:“显宗不承,业业兢兢。危心恭德,政察奸胜。”《晋书·潘尼传》:“左辅右弼,前疑后承。一日万机,业业兢兢。” |
积德累功 | 三国·魏·高贵乡公《改元大赦诏》:“宣力之佐,比积德累功,忠勤帝室。” |
争强显胜 | 《群音类选 北腔类 海神记 王魁诉神》:“恐怕他褒贬村,争强显胜各挝俊,惟求鸨儿心内喜。” |
才气过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
有本有源 | 《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十三妹]及至听他说的有本有源,有凭有据,不容不信。” |
国尔忘家 | 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
掌上明珠 | 晋 傅玄《短歌行》:“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 |
中途而废 | 《北史·景穆十二壬传》:“愿闻朝廷,特开运略,少复赐宽,假以日月,无使为山之功,中途而废。” |
一丁不识 | 《旧唐书 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
六朝脂粉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赏月遇恶》:“且乐平生,尘寰事,六朝脂粉飞灰冷。” |
不愧屋漏 | 《诗经 大雅 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 |
挥毫命楮 | 明·袁宏道《瓶花斋集·答王百谷》:“方且挥毫命楮,恣意著述,每一篇成,跳跃大呼,若狂若颠。” |
冷水浇背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五回:“红玉听了,总如冷水浇背一般,唇也青了,面也白了,做声不得。” |
薏苡蒙谤 | 《明史 项忠传》:“昔马援薏苡蒙谤,邓艾槛车被征。” |
统一口径 | 莫应丰《将军吟》第41章:“联合宣传队里头有的工人和战士似乎有话不敢说,都是统一的口径。” |
百不一爽 | 《清史稿·戴敦元传》:“至老,或问僻事,指革书案卷,百不一爽。” |
优游自得 | 汉·班固《东都赋》:“莫不优游而自得,玉润而金声。” |
瑶池阆苑 | 《宣和画谱·人物·阮郜》:“作女仙图,有瑶池阆苑,风景之趣。” |
专一不移 |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踔厉骏发 | 清·汪琬《<安南日记>序》:“试读其所与国王书,后先援据故事,踔厉骏发,烂然明析。” |
掳袖揎拳 | 元·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三折:“一个个酒囊饭袋成何用,掳袖揎拳号俊杰。” |
筚门圭窦 | 《魏书·李谧传》:“绳枢瓮牖之室,筚门圭窦之堂,尚不然矣。” |
救过不遑 |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卷:“上方综核名实,分别功罪,群臣救过不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