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蛔之死的成语故事

拼音náo huí zhī sǐ
基本解释蛲:人体寄生虫;蛔:蛔虫。形容不劳而获者终归会失败。
出处《燕书》:“蛲蛔所藉以生者,在人肠胃之中也。”
蛲蛔之死的典故
蛲虫和蛔虫都是人体的寄生虫,他们潜藏在人的身体里,大都寄生在人的肠胃里,日夜不停地吸吮血浆和脂肪,让人得病,逐渐让人致死。人一旦死去,蛲虫和蛔虫也就干枯而死,因此寄生虫的生命不会长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蛲蛔之死)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怒形于色 | 宋 洪迈《夷坚决》:“夫子赐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 |
体贴入微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8回:“‘只要心平点,少看点利钱,那些贫民便受惠多了。’我笑道:‘这可谓体贴入微了。’” |
齿牙馀慧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苏仲芬》:“夫隐恶杨善,现在功德,何惜齿牙馀慧,而必以朴讷为耻。” |
狐鼠之徒 |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三回:“朝廷之纪纲法律尚在,但可恨这班狐鼠之徒耳。” |
澈底澄清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如今这个人的来历是澈底澄清的明白了。” |
切切私语 | 唐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出敌意外 | 毛泽东《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此种计划出敌意外,在你们最后完成部署以前,敌人是很难觉察出来的。” |
一介之才 | 《后汉书·杜诗传》:“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文选·陆倕〈石阙铭序〉》:“兴建庠序,启设郊丘,一介之才必记,天文之典咸秩。”吕向注:“一介,谓小才也。” |
改辙易途 | 宋 杨夔《复宫阙后上执政书》:“前车已覆,后车岂可蹑而行之,固当改辙易途,以取其不倾不蹶。” |
改行自新 | 《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今闻王改行自新,尊修经术,亲近仁人……朕甚嘉焉。” |
痛下针砭 | 《清史稿 艺术传 徐大椿》:“《慎疾刍言》,为溺于邪说俗见者痛下针砭。” |
流落不偶 | 宋·陆游《陈长翁文集序》:“得志者司诏令,重金石;流落不偶者,娱忧纾愤,发为诗骚。” |
妄口巴舌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20回:“只要自己拿定主意,必定还要妄口巴舌血淋淋的起这样恶誓么?” |
对答如流 | 唐 黄滔《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和尚盖行高而言寡,是日对答如流。” |
巷议街谈 | 语出汉·张衡《西京赋》:“街谈巷议,弹射臧否。” |
子孝父慈 | 《左传 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六:“须是就君仁臣敬、子孝父慈与国人信上推究精微,各有不尽之理。” |
济世救人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三卷:“乃命其子命龙宫药方三十首与先生,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 |
怨入骨髓 | 《史记·秦本纪》:“文公夫人,秦女也,为秦三囚将请曰:‘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妇,令我君得自愉烹之。’晋君许之,归秦三将。” |
顾盼自豪 |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六回:“袁总统得此奇袭,未免顾盼自豪。” |
单孑独立 | |
获隽公车 | 《红楼梦》第一○三回:“学生自蒙慨赠到都,托庇获隽公车。受任贵乡,始知老先生超悟尘凡,飘举仙境。” |
海沸河翻 | 清 洪昇《长生殿 合围》:“抵多少雷轰电转,可正是海沸河翻。” |
斐然向风 | 汉·贾谊《过秦论下》:“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者何也?” |
有一手儿 | 清·曹雪芹《红楼梦》:“那鲍二向来却就和厨子多浑虫的媳妇多姑娘有一手儿。” |
随波逐尘 | 明·高明《玉簪记·诳告》:“他是冰清玉润,怎便肯随波逐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