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之忧的成语故事


杞人之忧

拼音qǐ rén zhī yōu

基本解释同“杞人忧天”。

出处曾朴《孽海花》第27回:“这是贤弟关心太切,所以有杞人之忧。”


暂未找到成语杞人之忧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杞人之忧)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不顾一切 叶圣陶《孤独》:“既然见到一点儿光,便不得不不顾一切地逃开。”
满腹文章 元 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他凭着满腹文章七步才,管情取日转千阶。”
季路一言 《左传·哀公十四年》:“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
相得甚欢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甚欢。”
诺诺连声 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闪的我孤孤另另,说的话诞诞邓邓,俺也曾轻轻唤着,躬躬前来,喏喏连声。”
张口结舌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上梁不正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做的个上梁不正,只待要损人利己惹人憎。”
腾达飞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就中若讲人品心地,却只有我这安学生,只可惜他清而不贵,不能腾达飞黄。”
哑哑学语 《精卫石》第二回:“已生一子周岁,刚是哑哑学语。”
谇帚德锄 汉·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
刻鹄类鹜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闭门羹 唐 冯贽《云仙杂记》第一卷:“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
普济众生 唐·法琳《辨正论》:“妻曰:‘我本佛家女,为我做佛事。’应即往精舍中,见竺昙镜,镜曰:‘普济众生,但君当一心受持耳。”
胆略兼人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
荒郊野外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3卷:“却是荒郊野外,桃红柳绿,正是女眷们游耍去处。”
裂石穿云 宋 陆游《黄鹤楼》:“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横眉瞪目 南宁《检验工叶英》:“[废品]好像是唉声叹气,抱怨自己的主人,又好像是在横眉瞪目地指责自己的主人。”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卢俊义听了大怒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我要你跟我去走一遭,你便有许多推故。’”
推诚待物 《明史·邹智传》:“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由其进身之初,多出私门,先有以致陛下之厌薄。”
朝行夕改 《晋书·赵王伦传》:“白书青纸为诏,或朝行夕改者数四,百官转易如流矣。”
嵬目鸿耳 明·瞿佑《剪灯新话》序:“所惜笔路荒芜,词源浅狭,无嵬目鸿耳之论以发扬之耳。”
摆八卦阵
磊落光明 《明史·王恕马文升刘大夏传赞》:“绸缪庶务,数进谠言,迹其居心行已,磊落光明,刚言鲠亮,有古大臣节概。”
忽冷忽热 鲁迅《而已集 读书杂谈》:“研究是要用理智,要冷静的,而创作须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于是忽冷忽热,弄得头昏。”
龙神马壮 欧阳山《苦斗》四六:“那时候,一个个青年人都是龙神马壮,气吞牛斗,争论起世界国家大事来,都是口若悬河,当当不断,慷慨激昂,谁也不让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