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而立的成语故事

拼音dǐng zú ér lì
基本解释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的典故
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最后被吕后诱杀。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鼎足而立)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香草美人 | 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 |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恶作剧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
往蹇来连 | 《周易·蹇》:“六四:往蹇来连。” |
竭忠尽智 | 《屈原列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
高世之行 | 西汉·司马迁《史记·袁盖晁错列传》:“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 |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 《礼记 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
煞有介事 | 宋 陆九渊《语录下》:“先生曰:‘某何尝不教人读书,不知此后煞有甚事。’” |
蜜口剑腹 |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二》:“李林甫之蜜口剑腹,贾似道之牢笼言路,合而为一,其患可胜道哉。” |
燕巢卫幕 | 《孔子家语·正论》:“卫孙文子得罪于献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击钟焉。延陵季子适晋过戚,闻之曰:‘异哉!夫子之在此,犹燕子巢于幕也,惧犹未也,又何乐焉?君又在殡,可乎?’” |
汪洋自肆 | 唐 柳宗元《宣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凡为文,去藻饰之华靡,汪洋自肆,以适己为用。” |
治乱安危 | 宋·苏轼《东坡集·司马温公行状》:“其余非天下所以治乱安危者,皆不载。” |
不值一笑 | 鲁迅《朝花夕拾 死后》:“但同时想,我生存时说的什么批评不值一笑的话,大概是违心之论罢。”又《呐喊 阿Q正传》:“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 |
苟且之心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9回:“若论狄希陈的心里,见了小珍珠这个风流俊俏的模样……却实在安着一点苟且之心。” |
横冲直闯 | 沙汀《困兽记》三:“他有一种脾气,凡事只需听凭感情横冲直闯一阵……丝毫不管他所说的做的是不妥当。” |
潜蛟困凤 | 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慰夏孤》:“有日皇风动,黎民欢颂。那时呵,看潜蛟困凤,终须腾踊。” |
抉瑕掩瑜 | 唐 严郢《驳议吕諲》:“今太常议荆南之政详矣……乃抉瑕掩瑜之论,非中适之言也。” |
擿埴索涂 | 汉·扬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
檄愈头风 | 《典略》:“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 |
形诸笔墨 | 鲁迅《<出关>的“关”》:“但若形诸笔墨,昭示读者,自以为得了这作品的魂灵,却未免象后街阿狗的妈妈。” |
军法从事 |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敢有趁灌犯法,辄以军法从事。” |
凤翥龙翔 | 明·张居正《陵寝纪》:“山趋水会,凤翥龙翔,信乾坤之……” |
出神入定 | 康濯《东方红》第十章:“杨殿山和刘成旺都对这件事十分注意,一定要大家详细介绍那每一户、每个人的种种缘由,并且出神入定一般默默地听得十分严肃。” |
身无寸缕 |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43出:“大雪下身无寸缕,投古庙泪珠涟涟。” |
白衣送酒 | 南朝·宋·檀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日无酒,出篱边怅望久耶,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使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