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诛笔伐的成语故事

拼音kǒu zhū bǐ fá
基本解释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出处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暂未找到成语口诛笔伐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口诛笔伐)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盖世无双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
十室九空 | 晋 葛洪《抱朴子 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及时行乐 |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人生如白驹过隙,倘不及时行乐,则老大徒伤悲也。” |
两眼一抹黑 |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两眼一抹黑两耳不闻窗外事就在文学本体上倒腾先谓语后主语光动词没名词一百多句不点标点看晕一个算一个!” |
挑牙料唇 |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二折:“又不是挑牙料唇,只待要寻争觅衅。” |
灰身泯智 | 明·智旭《教观纲宗》:“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盘。” |
屏声息气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只见两三个小丫头都在这里,屏声息气齐齐的伺候着。” |
齐东野语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
牵丝扳藤 |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你到底有啥心事?爽爽快快说。牵丝扳藤,惹得人肚肠根痒。” |
不能赞一词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
抚胸呼天 | 宋·陈亮《祭章孟容文》:“今昔见君,累然在疚,抚胸呼天,天不我覆。” |
尽思极心 | 汉·王充《论衡·对作》:“其本皆起人间有非,故尽思极心,以讥世俗。” |
情深如海 | 明·高濂《玉簪记·词媾》:“堪爱堪爱真堪爱,鸾凤情深如海,携手上阳台,了却相思债。” |
季布一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
白日绣衣 | 汉 应劭《风俗通 怪神 世间多有伐木血出以为怪者》:“(张辽)以二千石之尊过乡里,荐祝祖考,白日绣衣,荣羡如此。” |
买椟还珠 | 战国 韩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
作法自弊 | 《史记·商君列传》:“(秦惠王)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
温润而泽 | 《礼记·聘义》:“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
神竦心惕 | 明·张居正《荆门州题名记》:“乃使人斤斤焉神竦心惕,及过荆门,谒先生祠下,又低回久已不能去。” |
威福由己 | 《新唐书·刘炜之传》:“太后威福由己,而帝营救,速吾祸也。” |
行随事迁 | 明·李贽《焚书·先行录序》:“故行随事迁,则言焉人殊,安得据往行以为典要,守前言以效尾生耶?” |
一唱众和 | 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
蔬食布衣 | 《梁书·张嵊传》:“嵊父临青州,为土民所害。嵊感家祸,终身蔬食布衣,手不执刀刃。” |
恣肆无忌 | 《明史·桂萼传》:“初,议礼诸臣无力诋执政者,至萼遂斥为不道,且欲不使议。其言恣肆无忌,朝士尤疾之。” |
酌古参今 | 清·冯桂芬《邵步青医学三书序》:“步青先生著有《四时病机温毒病说》,重订《万氏女科三书》,发挥经旨,无奥不显,酌古参今,易施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