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匍匐的成语故事


邯郸匍匐

拼音hán dān pú fú

基本解释《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后因以“邯郸匍匐”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

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邯郸匍匐的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国都邯郸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与潇洒,外地人很赞赏和羡慕。燕国寿陵一个少年,特别迷恋邯郸人走路的姿态,竟专门到邯郸学习,他非常用心观摩、效仿、练习,过了一段时间,他没学会他们走路的姿态,只好匍匐前进了。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邯郸匍匐)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胸无大志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6章:“至于回、革等人,实系凡庸之辈,胸无大志,三年来观望风色,动摇不前。”
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5回:“不料我们大老爷先护在里头,连问也不叫我问一声儿,可见他们官官相护,这才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古人说的话是再不得错的。”
饮冰吞檗 明·袁宗道《杂说》:“务此大事,不怙小解,惟求实知,卧薪尝胆,饮冰吞檗。”
稳稳当当 老舍《取钱》:“人家已经都各按部位坐得稳稳当当,吸着烟卷,按着铃要茶水。”
引风吹火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
迎奸卖俏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浇奠罢守定灵床哭少年,则落的两泪涟涟,怕有一等迎奸卖俏俊官员,打一副金头面,早忘了守三年。”
青蓝冰水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四:“桐城派古文,望谿开之,海峰继之,至惜抱而其传始大,此天下之公言也。惜抱出于刘门,世几有青蓝冰水之喻。”
后悔无及 左丘明《左传 哀公六年》:“既成谋矣,盍及其未作也,先诸?作而后悔,亦无及也。”
批风抹月 元·乔吉《绿玄遍·自述》:“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
分毫析厘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世之作者,或好烦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离言辨白,分毫析厘者。”
想当然耳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尺寸之功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一》:“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仇,而世负其祸矣。”
遁迹黄冠 刘复《奉答王敬先生》:“原来先生是个留学日本速成法政的学生,又是个‘遁迹黄冠’的遗老,失敬失敬。”
阐扬光大 明 李贽《与焦弱侯书》:“待木之人,望兄速了业缘,以阐扬光大此学为不朽事业。”
一挥而成 宋·蔡□《铁围山丛谈》:“公乃徐徐调笔而操之,顾谓客子:‘欲何字耶?’恶客即拱而答:‘某愿作龟山字尔。’公乃大笑,因一挥而成。”
悬珠编贝 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
残渣余孽 《历史研究》1976年第3期:“由于不少奴隶主残渣余孽被集中于南阳,故而南阳之俗是‘夸奢、上气力、为商贾’,成为一个‘难制御’的地方。”
冤仇可解不可结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4章:“目前应该全力都对付官军,不应让屁股后出了乱子。冤仇可解不可结,何况咱们同本地各县的大小杆子素来无冤无仇。”
含着骨头露着肉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8回:“你要我收下这个东西,须先和我说明白了。要是这么‘含着骨头露着肉’的,我倒不收。”
束戈卷甲 《宋史·韩世忠传》:“大军至矣,亟束戈卷甲,吾能保全汝,共功名。”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先秦 李耳《老子》第73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斠若画一 唐·程晏《萧何求继论》:“萧河为法,斠若画一。”
招灾揽祸 元本高明《琵琶记·牛小姐谏父》:“你直待要打破了砂锅,是你招灾揽祸。”
立时三刻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1回:“有天听了朋友一句玩笑话,便立时三刻逼我母亲出去,一刻不能相容。”
心摹手追 清·袁枚《随园诗话》第13卷:“一路论诗,渠最心折于吾乡樊榭先生,心摹手追,几可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