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辇之下的成语故事

拼音jīng niǎn zhī xià
基本解释比喻帝王管辖下的京城。
出处宋·苏舜钦《与欧阳公书》:“辇毂之下尚尔,远民冤滥,孰肯更为辨之!”
暂未找到成语京辇之下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京辇之下)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扶摇直上 | 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忐忑不安 | 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九卷:“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
妒能害贤 |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妒贤嫉能,御下蔽之。” |
违强陵弱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唯仁者能之,违强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约,非仁也。” |
泪流满面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 |
黄袍加体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
天台路迷 | 《太平御览》卷九六七引《幽冥录》:“剡县刘晟,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 |
寝苫枕块 | 《仪礼·既夕礼》:“居倚庐,寝苫枕块。” |
七穿八洞 | |
不可终日 | 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
剔蝎撩蜂 |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偏你这罢职归田一老农,公然敢剔蝎撩蜂。”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常是个争龙斗虎,剔蝎撩蜂。” |
不合实际 | 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凡是主观主义的,不合实际的,都是错误的。” |
柔情媚态 | 清 李心衡《金川锁记 陈生》:“[陈生]见一女子,年仅及笄,殆天人也……遂患心疾,辗转昏愦中,忽忆柔情媚态,则哑然笑;又忆浮萍断梗,何处追寻,则啜以泣。” |
雄才盖世 | |
析骸易子 | 《后汉书 来歙传》:“昔宋执楚使,遂有析骸易子之祸。” |
效死勿去 | 《孟子梁惠王下》:“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
不欺闇室 | |
求爹爹告奶奶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4回:“浑身是铁,打得多少钉儿?替你添羞脸,到处求爹爹告奶奶。” |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气!” |
祸福有命 | 宋·陆游《谢曾侍郎启》:“祸福有命,岂其或置于胸中。” |
雷声大,雨点小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8卷:“雷声甚大,雨点全无。” |
亲操井臼 | 汉·刘向《列女传·周南之妻》:“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亲操井臼,不择妻而娶。” |
先公后私 |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
激起公愤 | |
自取其殃 |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也终防别生事故,休迟缓自取其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