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情酌理的成语故事

拼音héng qíng zhuó lǐ
基本解释估量情况,斟酌道理。
出处《宦海》第四回:“这两位师老爷援古证今,衡情酌理的把‘古巴’截去了一个巴字。”
暂未找到成语衡情酌理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衡情酌理)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大公无私 | 清 龚自珍《论私》:“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谓大公无私也已。” |
铁树开花 | 明 来集之《铁氏女》:“顿开鹦鹉笼,扭上鸳鸯配。定教那铁树开花还结子。” |
反听收视 | 宋˙范仲淹《蒙以养正赋》:“务实去华,育德之方斯在;反听收视,养恬之义相应。” |
数典忘祖 | 《左传 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
理屈事穷 | 南朝·宋·何承天《奏劾博士顾雅等》:“既被摧摄,二三日甫输帖,虽理屈事穷,犹闻义耻服。” |
目中无人 | 《说唐》第七回:“你看他目中无人,待我去打这狗头下来。” |
信口开喝 | 元·张养浩《新水令·辞官》:“非是俺全身远害,免教人信口开喝。” |
铁桶江山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村里的干部虽然调换了几个,而他两个却好像铁桶江山。” |
日转千阶 | 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愿待制位列三公,日转千阶。” |
驽马恋栈豆 | 晋 干宝《魏书》:“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 |
遭劫在数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他竟要弄得到一处,这人也就算个遭劫在数的了!” |
爱财舍命 | |
死相枕藉 | 《明史·李文祥等传赞》:“抗言极论,窜嫡接踵,而来者愈多;死相枕藉,而赴蹈恐后。” |
无牵无挂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1回:“北侠原是无牵无挂之人,不能推辞,同上茉花村去了。” |
攘袂引领 | 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天下学士有志于圣人者,莫不攘袂引领,愿受指教,听教诲。” |
被泽蒙庥 | 清钱泳《履园丛话 旧闻 吴留村》:“留村在无锡既膺殊遇,夙驾将行,锡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自县治以至何干,直达于省城之金阊门,八九十里,号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数万人。” |
缊袍不耻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子路)也欤。” |
国步多艰 | 唐·郑谷《读前集》:“风骚如线不胜悲,国步多艰即此时。” |
死乞百赖 | 梁斌《播火记》:“他只好年有年礼,节有节礼,死乞百赖巴结上冯老兰。” |
借古讽今 | 张抗抗《国魂》:“因为父亲曾经发表过的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中赞扬了一位含冤而死的兵部尚书,被认为借古讽今。” |
倾心露胆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次日又排筵宴,各各倾心露胆,讲说平生之怀。” |
潜精积思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 |
前危后则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 |
独茧抽丝 | 明·谢榛《四溟诗话》第一卷:“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 |
昏迷不省 |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蛇异》:“但觉腥秽特甚,水如潮涌,将身滚出于外,昏迷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