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往知来的成语故事

拼音guān wǎng zhī lái
基本解释认真研究过去,就能推测未来。
出处《列子 说符》:“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而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暂未找到成语观往知来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观往知来)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茕茕孑立 | 晋 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我这就去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什么不好的呢?” |
西山日薄 | 宋·洪咨夔《风流子》词:“世事几番新局面,看底欲高三著。况转首,西山日薄。” |
貂蝉满座 | 《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
千金之堤,溃于蚁壤 |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隋炀帝》:“乃举国家之事,不属之名义自持之清流,而委之以鄙贱干没之宵小,岂非千金之堤,溃于蚁壤哉?” |
画虎成狗 | 《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
与羊谋羞 | 《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
陵谷沧桑 | 清 赵翼《瓯北诗话 吴梅村诗一》:“又自托于前朝遗老,借陵谷沧桑之感,以掩其一身两姓之惭,其人已无足观。” |
浃背汗流 | 郭沫若《文艺论集 论诗三札》:“当其方成的时候,总觉得满腔高兴,及到过了两日,自家反复读读看时,又不禁浃背汗流了。” |
利绾名牵 | 明·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一举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 |
虎瘦雄心在 | 元·万松老人《从容录》:“万松道:‘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 |
燕巢幕上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 |
久旱逢甘雨 | 宋 洪迈《容斋随笔 四笔 卷八 得意失意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
盈盈秋水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
将虾钓鳖 | 宋·王君玉《杂纂续》:“寄槽养马,将虾钓鳖。” |
冬烘学究 | 茅盾《幻灭》:“无奈应试者大抵是那一类脚色——冬烘学究,衙门蛀虫,又不能剥夺他们的考试权,只好让他们来考。” |
不屑置辩 | 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
柱天踏地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若尽得这道理,方成个人,方可以柱天踏地,方不负此生。” |
指一说十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30回:“如今把他的锁扭开,明日未必不指一说十,讲那‘走了鱼儿是大的’话。” |
英声欺人 | 明 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
三毛七孔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
深思苦索 | 明 胡应鳞《诗薮 外编二》:“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 |
尊闻行知 |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 |
两般三样 | |
行或使之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