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户修a>成语词典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基本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伏法受诛 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名目繁多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回:“还有学生卫兵,女子精武军,及男女赤十字会,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不识抬举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4回:“这和尚好不识抬举。”
视白成黑 唐·柳宗元《瓶赋》:“视白成黑,颠倒妍媸。”
鸦雀无声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四卷:“公曰:‘鸦去无声,运何言闻?’”
胆颤心惊 元 施惠《幽闺记 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不打自招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3卷:“押司和押司娘不打自招。”
谈古说今 元 张可久《端正好 渔乐》:“人间开口笑樵渔,会谈今论古。”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山崩水竭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蜀郡本汉所兴,今所起之地山崩水竭,殆必亡矣。”
权时制宜 汉·王充《论衡·答佞》:“人操行无恒,权时制宜,信者欺人,直者曲挠。”
款曲周至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郭淮传》:“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一知其款曲,讯问周至。”
系马埋轮 语出《孙子 九地》:“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曹操注:“方,缚马也;埋轮,示不动也。”
宏才大略 宋 苏洵《上皇帝书》:“若其宏才大略,不乐于小官而无闻焉者,使两制得以非常举之。”
遭逢会遇 汉·王充《论衡·偶会》:“非二龙使厉王发孽、褒姒令幽王愚惑也,遭逢会遇,自相得也。”
窃玉偷花 明·孟称舜《死里逃生》第一出:“你犯天条,窃玉偷花,不想落地狱,带锁披枷。”
举手扣额 宋·洪迈《夷坚丁志·永宁庄牛》:“民泣清不悛,但时举手扣额,诉于天地。”
携老扶幼 《新唐书·魏征传》:“贞观初,频年霜早,几内户口并就关外,携老扶幼,来往数年,卒无一户亡去。”
比下有余 清·沈复《浮生六记》第六卷:“古人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最是寻乐妙法也。”
历日旷久 西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是人必封不久矣。”裴骃集解:“必且历日旷久,则系牦能挈石,驽马亦能致远。”
葵藿之心 唐·白居易《谢清明日赐新火状》:“仰之如日,空倾葵藿之心。”
龙拏虎攫 清·王晫《今世说·企羡》:“新城王西樵阮亭,每过邮亭夜店,辄题诗壁上,诗既惊人,使笔斗大,龙拏虎攫。”
洁己奉公 《宋书·林邑传》:“法命肃齐,文武毕力,洁己奉公,以身率下。”
修文地下 唐·杜甫《哭李常侍郎》诗:“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
彰明较著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