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武修文的成语故事

拼音yǎn wǔ xiū wén
基本解释指演练武艺,修习文章。
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那其间教训成人,演武修文,重掌三军。”
暂未找到成语演武修文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演武修文)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叽叽喳喳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7回:“忽然又听得隔房一阵人声,叽叽喳喳说的都是天津话。” |
聪明才智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 |
扣人心弦 | 魏巍《东方》第二部第七章:“据说这人最不爱讲话,但那天的几句话,却是那样扣人心弦,感动得自己当时流下了眼泪。” |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 |
天与人归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
喜气洋洋 |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
古古怪怪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9回:“一座古古怪怪的高山,好凶险!” |
骑驴倒堕 | 典出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华山隐士陈抟……常乘白骡,从恶少年数百,欲入汴州。中途闻艺祖登极,大笑坠骡曰:‘天下于是定矣。’遂入华山为道士。” |
番窠倒臼 | 明 唐顺之《书王龙溪致知议略》:“王老于其间又番窠倒臼,又撰出一种驭气摄灵一息一息等语,又是一场孽怪。” |
倒屣迎宾 | 唐·杨炯《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金友玉昆,良田广宅,而能吐食下士,倒屣迎宾。” |
神彩奕奕 | 明·朱国桢《资德大夫正治上卿高先生墓志铭》:“自幼神彩奕奕,善读书,言动如成人。” |
食方于前 | 明·冯梦龙《智囊补·闺智·陈子仲妻》:“楚王聘陈子仲为相,仲谓妻曰:‘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于前矣。’” |
满袖春风 | 元 张可久《水仙子》曲:“翰林风月进多才,满袖春风下玉阶。” |
抛戈弃甲 |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3回:“部下听得,一齐抛戈弃甲跪倒。” |
懵然无知 |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除读书属文外,其它懵然无知。” |
窃玉偷花 | 明·孟称舜《死里逃生》第一出:“你犯天条,窃玉偷花,不想落地狱,带锁披枷。” |
指指点点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3回:“贾芹走进书房,只见那些下人指指点点,不知说什么。看起这个样儿,不象宫里要人。” |
针头线脑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二回:“只有晁夫人是个不肯忘旧、念人好处的人,凡是便人回家,不是二两,就是一两,再少也是五钱,分外还有布匹鞋面、针头线脑之类。” |
天上石麟 | 《南史·徐陵传》:“年数岁,家人携以候沙门释宝志,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 |
八字没见一撇 |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人事》第三卷:“《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
难舍难离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一章:“娘儿两个难舍难离地依偎着走出门口,沿着村旁小道朝西南走。” |
祸不旋踵 | 《北齐书 袁聿修传》:“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虽以清白自守,犹不免请谒之累。” |
自相水火 |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今大王所恃重臣二人,而使自相水火,非社稷之福也。” |
东荡西游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三卷:“焦赞不肯歇息,邀军校乘着月色,东荡西游。” |
立眉竖眼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11章:“警备队员们被他立眉竖眼地一吆唤,都像夹尾巴狗似的溜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