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依样的成语故事

拼音hú lú yī yàng
基本解释依样画葫芦。比喻只是模仿,缺乏创造。
出处清 周亮工《书影》第三卷:“工者不免优孟抵掌之诮,拙者至有葫芦依样之讥。”
葫芦依样的典故
宋朝初年,翰林学士陶谷自以为文笔高超、才能出众,想好好表现一下升职,他劝宋太祖重视文字工作。赵匡胤以为他的工作只是抄写而已,说是依样画葫芦。陶谷的目的没有达到,就在住处墙上题诗:“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葫芦依样)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秋水伊人 | 《诗经 秦风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婀娜多姿 | 三国 魏 曹植《洛神赋》:“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
指不胜偻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吴喆》:“奇遇之多,指不胜偻,若今日所昵,未数数觏也。” |
孤儿寡母 | 《晋书·石勒载记》:“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
摇摇晃晃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5章:“他说完这些话,就站起来,打开家门,摇摇晃晃地向外面的黑暗中走去……” |
溘然而逝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徐录五》:“忽呼邻里语曰:‘同居三十余年,今长别矣,以遗蜕奉托可乎?’溘然而逝。” |
被山带河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
一榻胡涂 | 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铁流》在北平有翻版了,坏纸错字,弄得一榻胡涂。” |
山不转水转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0章:“山不转水转。他把根扎牢了,到时其它事说不定都可以解决……” |
强兵猛将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又没强兵猛将,如何收捕得这伙强人?” |
掘墓人 | 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五章:“孝子拴拴和几个年轻力壮的掘墓人,现在下墓坑里去了。” |
秦失其鹿 |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
左邻右舍 | 明 吴承恩《西游记》:“云来雾去,走石飞砂,唬得我一家并左邻右舍,俱不得安生。” |
论千论万 | 元 刘君锡《来生债》第二折:“爹家里论千论万满箱满柜无数的银子。” |
确确实实 | 毛泽东《中共发言人关于和平条件必须包括惩办日本战犯和国民党战犯的声明》:“现在不但对于和平谈判毫无建树,而且确确实实地是在不断地节外生枝。” |
豁然大悟 | 唐·慧能《坛经·宣诏品》:“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 |
黄杨厄闰 | 宋 苏轼《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 退圃》:“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
头稍自领 | 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二折:“老姑娘手把着头稍自领,索什么嘱咐叮咛。” |
恩恩相报 | 明·罗贯中《平妖传》第十一回:“曾有病,他割下腿上的一片精肉煎汤我吃,我就好了……我会去救他,正是恩恩相报。” |
忍耻含羞 | 宋 无名氏《错立身》第十三出:“撞府共冲州,遍走江湖之游,身为女婿,只能忍耻含羞。” |
自取其咎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此乃学生考究不精,自取其咎,非圣太子之过也。” |
暮夜先容 | 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阁试》:“今未试之前,采访居其半,请托居其半,甚而暮夜先容,纸上之语,仅免曳白,便足入彀。” |
主观臆断 | |
隔宿之仇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8回:“谁家两口子没有言差语错呀?夫妻们有隔宿之仇么?” |
弛高骛远 | 清李渔《闲情偶寄 器玩 制度》:“但其构思落笔之初,未免弛高骛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