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露声色的成语故事

拼音bù lù shēng sè
基本解释露:显露;声:说话的声音或语气;色:脸上的表情。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声音、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
出处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暂未找到成语不露声色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不露声色)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没衷一是 | 郭沫若《盲肠炎 一个伟大的教训》:“就我见闻所及,论者的意见仍属没衷一是。” |
不耻下问 |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
随物赋形 | 宋·苏轼《画水记》:“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
不干不净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回:“不知是那里附学的学生,倒欺负他,里头还有些不干不净的话。” |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 |
恍如梦寐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张鸿渐》:“两相惊喜,握手入帷。见儿卧床上,慨然曰:‘我去时儿才及膝,今身长如许矣!’夫妇依倚,恍如梦寐。” |
孤芳自赏 | 宋 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词:“应念岭表经年,孤芳自赏,肝胆皆冰雪。” |
弓上弦,刀出鞘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1回:“一个个弓上弦,刀出鞘,支更坐夜。” |
祸乱相寻 | 孙中山《心理建设》第六章:“此所以祸乱相寻,江河日下,武人专横,政客捣乱,而无法收拾也。” |
浪蕊浮花 | 宋·苏轼《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浪蕊浮花不辨春,归来方识岁寒人。” |
典妻鬻子 |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设便民房》:“亩亩穷民何能堪此?势必倾家荡产,典妻鬻子以偿其用矣。” |
龙战虎争 | 汉·班固《答宾戏》:“分裂诸夏,龙战虎争。” |
来而不往非礼也 | 《礼记·曲礼上》:“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
民无噍类 | 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 |
出言吐词 |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词采》:“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雍容之度。” |
大模大样 | 明 徐霖《绣襦记》:“这厮大模大样,公然慢我的。” |
变幻莫测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王天君曰:吾‘红水阵’内夺壬癸之精,藏天工之妙,变幻莫测。” |
狗头鼠脑 | 《黑籍冤魂》第六回:“要说这林则徐,却不像那些狗头鼠脑的官员,要算我们中国的杰出人物。” |
号啕痛哭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6回:“却说那和尚把袈裟骗到手,拿在后房灯下,对袈裟号啕痛哭。” |
希世奇宝 |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此剑乃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带之有威,用之无敌,真希世奇宝。” |
风尘表物 | 《晋书·王戎传》:“王衍神恣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表物。” |
穷思竭想 | |
衣钵相承 | 郭沫若《韩非子的批判》:“韩非书中屡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钵相承。” |
无坚不陷 | 三国·魏·曹操《表称乐进于禁张辽》:“每临战攻,常为率督,奋强突围,无坚不陷。” |
聚而歼之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也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