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头贼脑的成语故事

拼音zéi tóu zéi nǎo
基本解释形容举动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出处清 李渔《玉搔头 奸图》:“后面跟了一个贼头贼脑的人,毕竟是个奸细。”
暂未找到成语贼头贼脑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贼头贼脑)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初生之犊不畏虎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刚吃过早饭,人马全都汇齐,有些人震于闯王和李过的威名,不免惊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犊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厮杀。” |
拉家带口 | 苗培时《矿山烈火》:“老李,我真再也没法过下去了,拉家带口的,可比不了那些光棍们好混。” |
往返徒劳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大夫今日见谕,公则公言之,私则私言之,不必效舌剑唇枪,徒劳往返耳。” |
离世绝俗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伯夷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可谓离世绝俗矣。” |
噎噎咽咽 | |
顺手牵羊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效马效羊者右牵之。郑玄注:“用右手便。” |
贼喊捉贼 | 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贼喊捉贼,明明自己是匪,还扛着剿匪的旗号,到处剿匪。” |
学非所用 | 《后汉书·张衡传》:“必也学非所用,术有所仰,故临川将济,而舟楫不存焉。” |
衣屩蓝缕 | 唐·薛用弱《集异记·刘惟清》:“先是东平有术士皇甫喈者,落魄不仕,衣屩蓝缕,众甚鄙之。” |
佩韦佩弦 | 《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故佩弦以自急。” |
声势汹汹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氏》:“次日,果有狐兵大至;或骑或步,或弓或弩、马嘶人沸、声势汹汹。” |
呶呶不休 | 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师道书》:“岂可使呶呶者早晚弗吾耳,骚吾心!” |
解铃须用系铃人 | 明·瞿汝稷《指月录》第23卷:“眼一日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师曰:‘系者解得。’” |
一以当十 | 《战国策 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 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
年高有德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8回:“只是要几个年高有德的老儿,陪我师父清坐闲叙。” |
循名校实 | 《晋书·刘弘传》:“皆功行相参,循名校实,条列行状,公文具上。” |
郑声乱雅 |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匹夫小谅 | 语出《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后汉书·皇甫嵩硃俊传论》:“故梁衍献规,山东连盟,而舍格天之大业,蹈匹夫之小谅,卒狼狈虎口,为智士笑。” |
其奈我何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0章:“段还以为‘我不自动辞职,总统其奈我何’!” |
参伍错综 | 语出《易 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
虚而不淈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 |
遗风余思 | 唐 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绛即东雍,为守理所,禀参实沉分,气蓄两河润,有陶唐冀遗风余思。” |
炫奇争胜 | 清 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火神庙中玉器摊,尤炫奇争胜,贵族妇女及富商外贾多趋之。” |
三徙成都 | 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有十万家。” |
跌脚拌手 | 曾朴《孽海花》第28回:“自从第一步踏上了社会的战线,只觉得面前跌脚拌手的布满了敌军,第二步再也跨不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