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矩行的成语故事

拼音fāng yán jǔ xíng
基本解释谓言行方正,合乎规范。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科第·孝感》:“彭一庵,名珑,字云客,长洲人,方言矩行,士林推重。”
暂未找到成语方言矩行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方言矩行)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如履薄冰 | 《诗经 小雅 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黑更半夜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有好差使派了别人;这样黑更半夜送人,就派我,没良心的忘八羔子!” |
近水楼台先得月 | 宋 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唐,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公即荐之。” |
韩信将兵 |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
广开门路 | 邓小平《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要广开门路,多想办法,千方百计,解决问题。” |
如胶似漆 | 明 施耐庵《水浒传》:“那张三和这婆惜,如胶似漆,夜去明来,街坊上的人也都知了。” |
一日三月 | 《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刑余之人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
松萝共倚 |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二折:“我等本待和他琴瑟相谐,松萝共倚。争奈尘缘未断,蓦地思归。” |
气壮如牛 | 刘玉民《骚动之秋》第十章:“‘我园艺场是书记的十大台柱子之一!’他会气壮如牛地告诉你。” |
惊猿脱兔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就如惊猿脱兔,漫山越岭的逃散了。” |
沁入肺腑 | 清·张岱《陶庵梦忆·乳酪》:“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入肺腑。” |
治乱兴亡 | 《周书·苏绰传》:“衰弊则祸乱交兴,淳和则天下自治。治乱兴亡,无不皆由所化也。”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 宋·戴复古《寄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
潜台词 | 张平《抉择》:“末了,杨诚说了一句潜台词很丰富的话。” |
涣若冰释 | 唐·权德舆《张隐居庄子指要序》:“盖弘道以周物,阐幽以致用,内外相济,始终相发,其文约,其旨明,累如珠贯,涣若冰释。” |
要害之地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凡东北一带要害之地,皆其统辖,声势强盛。” |
遮天蔽日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三回:“远远望见辽兵盖地而来,黑洞洞遮天蔽日,都是皂雕旗。” |
尸鸠之仁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七子均养者,尸鸠之仁也。” |
头晕目眩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 |
和而不同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贯穿今古 |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今古,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 |
恩怨分明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
作事不时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八年》:“作事不时,怨读言动于民。” |
眼尖手快 | 沈从文《阿金》:“地保眼尖手快,隔桌子一手把阿金捞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