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荆道旧的成语故事


班荆道旧

拼音bān jīng dào jiù

基本解释指朋友相遇于途,铺荆坐地,共叙情怀。后泛指朋友相遇,共叙离情。亦作“班荆道故”。

出处典出《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杜预注:“班,布也。布荆坐地,共议归楚,事朋友世亲。”


班荆道旧的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参与蔡国的子朝是好朋友,他们的儿子伍举与声子也是好朋友。伍举因为岳父王子弁犯罪而逃到郑都城郊外,与声子相见,他们马上拔下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相对而坐,互相倾诉衷肠。声子后终于为伍举平反。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班荆道旧)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得过且过 元 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四出:“孩儿,我听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过且过,出去做甚的?”
义薄云天 《宋书 谢灵运传论》:“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划一不二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九回:“新嫂嫂连忙改口道:‘魏老格人倒是划一不二格。’”
非池中物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欢声如雷 宋·陆游《太液黄鹄歌》:“须臾传召宴公卿,欢声如雷动天地。”
半青半黄 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一卷:“只为明得不尽,若明得尽,私意自然留不得。若半青半黄,未能透彻,便是尚有渣滓,非所谓真知也。”
调查研究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调查研究,我们从前做得比较好。”
柳绿桃红 明 无名氏《大劫牢》第四折:“试看这柳绿桃红……青山绿水,宝马香车,游人共喜。”
金石至交 清·洪楝园《后南柯·招驸》:“卑人与令兄金石至交,今与娘子又琴瑟永好,想是前缘分定呢。”
好善乐施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乐书二》:“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桃腮杏脸 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二折:“你生得桃腮杏脸,星眼蛾眉。”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蝮蛇螫手,壮士解腕。割指亦是其类,乃吉祥也。”
宠柳娇花 宋李清照《念奴娇》词:“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书声琅琅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
横眉竖眼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来了长安一个半月,在我面前,总看见你横眉竖眼,满脸的怨气。”
人事不醒 杨朔《晚凉天》:“有一位同志,是渔船救起来的,三天三夜人事不醒。”
斗鸡走犬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
七穿八烂
孤形吊影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权翰林身居客邸,孤形吊影;想着‘牛女银河’之事,好生无聊。”
咬牙恨齿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6回:“八戒闻言,咬牙恨齿,忍不住举起钯,把那坟冢,一顿筑倒。”
泛宅浮家 宋·张元干《临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词:“泛宅浮家游戏去,流行坎止忘怀。江边鸥鹭莫相猜。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宋·陆游《书志》诗:“老身长子知无憾,泛宅浮家苦未能。”
鸿消鲤息
要而言之 晋 陆机《五等诸侯论》:“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为己思治。”
自家撞著 《禅林类聚·看经门》:“须弥山高不见岭,大海水深不见底。簸土扬尘无处寻,回头撞著自家底。”
驻景挥戈 唐·李白《李太白集·日出入行》:“鲁阳何德,驻景挥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