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的成语故事


病入膏肓

拼音bìng rù gāo huāng

基本解释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病入膏肓的典故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病入膏肓)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款学寡闻 庄周《庄子 达生》:“今休,款启寡闻之民也。”
才高七步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厢情愿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有人说:‘你这一厢情愿,石敢同意去吗?’”
谋及庶人 《尚书·洪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
林下风范 清 刘鄂《老残游记》第八回:“这女子何以如此大方?岂古人所谓有林下风范的,就是这样吗?”
出山小草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
中风狂走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而伯通中风狂走,自捐盛时。”
格格不吐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元丰类稿》:“《上欧阳舍人书》文弱而碎,其论事又格格不吐,此少作故也。”
比手划脚 杨朔《金字塔夜月》:“老看守却像没听见,紧自比手划脚说。”
强兵猛将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又没强兵猛将,如何收捕得这伙强人?”
鶗鴂雕卉
文似其人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谈相》:“文似其人,数公道德文章之蕴,亦自有充积流露者。”
天覆地载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于家为国 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知你结勾他邦,可甚于家为国。”
指腹成亲 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一折:“俺两家指腹成亲,后来我家生了个女儿,唤做闰香,今年十七岁;他家得了个小厮,唤做庆安,他如今穷了也。”
班师得胜 明·无名氏《破天阵》三折:“将颜洞宾活捉拿,把韩延寿首级剽,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分金掰两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算盘、分金掰两的。”
劣迹昭着
施号发令 《北齐书 杨愔传》:“每天子临轩,公卿拜授,施号发令,宣扬诏册,愔辞气温辩,神仪秀发,百僚观听,莫不悚动。”
佛眼相看 元 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这村夫若下山去呵,我和他佛眼相看。”
生龙活现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七》:“呈辞上说得生龙活现,不由你不核准。”
转侧不安 汉·王充《论衡·案书》:“二语不定,转侧不安。”
曙后孤星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9回:“十三妹者,盖曙后孤星。”
彗汜画涂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褒传》:“水断蛟龙,陆犀革,忽若彗汜画涂。”
穷岁累月 清·黄宗羲《前乡进士泽望黄君圹志》:“及穿剥三藏,穷岁累月,稍稍出而观今之宗师者,发露其败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