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力薄材的成语故事

拼音mián lì bó cái
基本解释力量小,没有什么才能。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严助传》:“越人绵力薄材,不能陆战。”
暂未找到成语绵力薄材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绵力薄材)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大名鼎鼎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
清官能断家务事 | |
百年好合 | 《粉妆楼》第一回:“百年和合,千载团圆恭喜!” |
小里小气 | 欧阳山《三家巷》:“日本人总是啰啰嗦嗦,小里小气的。” |
钩金舆羽 | 《孟子·告子下》:“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 |
青衫司马 | 唐·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时,所作《琵琶引》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 |
箕山之志 | 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也。” |
班驳陆离 | 参见“斑驳陆离”。 |
人不人,鬼不鬼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8回:“你还有脸进雷家的门,跟上你,害得我人不人鬼不鬼,我好苦命呀!” |
销魂夺魄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 |
水流湿,火就燥 | 《易 乾》:“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孔颖达疏:“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於地,先就湿处;火焚其薪,先就燥处。” |
不恤人言 | |
浑然无知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九回:“那贼浑然不知,不言不语。” |
二仙传道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56回:“貂鼠皮道:‘二仙传道去罢!’珍珠串瞅了一眼,笑的去讫。” |
鱼书雁帛 | 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则笺简二字中,便有无穷本义,鱼书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 |
拈花摘艳 | 明·宋濂《<水云亭小稿>序》:“若夫拈花摘艳,劝淫蛊俗者之为,则当斥而弃之尔。” |
盛不忘衰 | 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及孝元时,仪罢守塞之备,侯应以为不可,可谓盛不忘衰,安必思危,远见识微之明矣。” |
见智见仁 | 《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
助桀为恶 | 邹韬奋《信箱期望》:“因为无条件的生存,同流合污助桀为恶的生存,虽生犹死,乃至生不如死。” |
似有如无 | 明·冯惟敏《涞邑初度自述》:“眼见的争名夺利眉儿先皱,耳听着受职为官胆儿便虚,俺子当似有如无。” |
绳愆纠缪 | 唐·柳宗元《谢李中丞安抚崔简戚属启》:“绳愆纠缪,列群肃澄之风。” |
托物引类 | 宋 苏轼《答黄鲁直书》:“《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 |
纤悉必具 | 明·归有光《上宋明府书》:“律于发冢之条,如知情买卖器物砖石、薰狸平园之类,纤悉必具。” |
造端倡始 | 《说郛》卷八五引宋·张商英《护法论》:“何暇更从无明业识造端倡始,诱引后世阐提之党,背觉合尘,同人恶道,罪萃阙身。” |
询谋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