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的成语故事

拼音wú kě nài hé
基本解释奈何:如何;怎么办。不得已;没有办法。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的典故
汉武帝时,由于统治阶级对内以严酷的手段进行治理,对外又不断地进行扩张,对百姓强征暴敛,使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尤其是广大农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们纷纷举行起义,起义队伍大的数千人,小的几百人,自立旗号,攻打城池,夺取武库,释放死囚,杀官员,在乡里抢劫富豪,救济贫民,响应者不计其数。起义震惊了当时的皇帝和朝中大臣,他们都很害怕,急忙调兵遣将,派重兵前去武力镇压。然而,起义的队伍却越战越勇,有不可阻挡之势。皇帝和大臣们恐慌了,只得调集了更多的军队,执行残酷的杀戮政策,一下子杀了一万多人,还杀了给起义军运送粮食的几千人,这样,几年后才捕获了一些起义军首领。但是那些被打散的起义者和没被杀死的人,又重新聚集起来,占领山岭和水乡,使水陆交通阻塞,他们往往成帮结伙地袭击官军,闹得声势很大,统治者心中既恨又怕,但又对起义军毫无办法。于是朝廷又制定了《沈命法》规定:对于成伙的盗贼没有发觉的,或者已经发觉应捕获而没有能够捕获的,凡年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主要责任者,一律处死。打这以后,小官吏怕杀头,虽有农民起义者也不敢揭发,怕揭发了抓不住人,自己触法并牵连郡太守,而郡大守也不愿意他们揭发,所以,农民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无可奈何”这句成语,在这个故事中是用来形容统治者对农民起义恨之入骨,干方百计想消灭他们,但起义军却越战越勇,声势越来越大,统治者对此只能怀恨在心中,却毫无办法。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无可奈何)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马平川 | 宋 苏轼《东坡诗 卷二十三 游径山》:“势若骏马奔平川。” |
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着的一群俊俏后生,心中欢喜不尽,暗说道:‘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长命富贵 | 《旧唐书 姚崇传》:“经云:‘求长命得长命,求富贵得富贵。’” |
按劳分配 | 邓小平《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
举国上下 | 梁启超《管子传》第六章第一节:“苟且偷惰,习焉成风,举国上下,颓然以暮气充塞之。” |
慷慨陈词 | 宋 陆九渊《荆国文公祠堂记》:“则畴昔从容问学,慷慨陈义,而诸君子之所深与者也。” |
黄泉之下 | 《左传 隐公元年》:“誓之曰: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
定心丸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21章:“于是像吃了副定心丸,立刻由惊恐转为坦然。” |
意兴阑珊 | 唐·白居易《咏怀》诗:“几时酒盏曾抛却?何处花枝笔把看?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
乘间抵隙 | 清·黄遵宪《驳革命书》:“于是浮浪之士,失职这徒,乘间抵隙。” |
宿学旧儒 | 宋 胡仔《苕溪隐丛话前集 西昆体》:“老杜诗既为世所重,宿学旧儒犹不肯深与之。” |
不步人脚 | 明 李贽《又与从吾》:“苏长公片言只字与金玉同声,虽千古未见其比,则以其胸中绝无俗气,下笔不作寻常语,不步人脚故耳。” |
孤寡鳏独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
凿楹纳书 | 《晏子春秋·杂下三十》:“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楹语也,子壮而示之。’” |
四海飘零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
砥砺风节 | 《元史·魏初传》:“请自今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在任一岁,各举一人自代。所举不当,有罚。不惟砥砺风节,亦可为国得人。” |
二惠竞爽 |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三年》:“二惠竞爽犹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 |
鸠占鹊巢 | 《诗经 召南 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
寸丝半粟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0回:“儿子不能掐得寸丝半粟孝敬父亲,倒要破费了父亲产业,实在不可自比于人,心里愧恨之极!” |
蠖屈螭盘 | 唐·李绅《灵蛇见少林寺》:“琐文结绶灵蛇降,蠖屈螭盘顾视闲。” |
图王霸业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你这厮只是睦州一伙村夫,量你有甚福禄,妄要图王霸业,不如及早投降,免汝一死。” |
轶闻遗事 | 姚华《曲海一勺·骈史上》:“及于唐宋,其体益滋,稗则为山,说则为海,轶闻遗事,杂然著已。” |
诈痴佯呆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不如目今权依了他们处法,诈痴佯呆,住了官司,且保全了父骨,别图再报。” |
用行舍藏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
舍己成人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一卷:“婚男嫁女,虽父母之心;舍己成人,乃高明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