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嘴拗舌的成语故事

拼音qiáng zuǐ niù shé
基本解释说话倔强的样子。
出处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十一:“谢庆元倒了威了,但还是强嘴拗舌:‘我家里的事,要你们管吗?’”
暂未找到成语强嘴拗舌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强嘴拗舌)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家无儋石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狂生》:“济宁有狂生某,善饮;家无儋石,而得钱辄沽,殊不以穷厄为意。” |
钻空子 |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这么两句半话跟大人都说不清楚,让小人钻空子。” |
韶光似箭 | 明·黄元吉《流星马》第一折:“端的是韶光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赶少年。” |
串亲访友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六章:“像个平常串亲访友的人,不紧不慢地朝东北的黄庄走去。” |
力排众议 | 宋 苏辙《上皇帝书》:“臣以不识忌讳,得罪于有司,仁宗哀其狂愚,力排众议,使臣得不遂弃于世。” |
醉眼朦胧 | 宋·苏轼《杜介送鱼》:“醉眼朦胧觅归路,松江烟雨晚疏疏。” |
荒唐之言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篇》:“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戃。” |
谗口嚣嚣 |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
地上天官 | |
亡国破家 | 汉 桓宽《盐铁论 相刺》:“屈原行吟泽畔,曰:‘安得皋陶而察之!’夫人君莫不欲求贤以自辅,任能以治国,然牵于流说,惑于道谀,是以贤圣蔽掩,而谗佞用事,以此亡国破家,而贤士饥于岩穴也。” |
折胶堕指 | 宋·苏轼《磨衲赞》:“折胶堕指,此衲不寒,烁石流金,此衲不热。”宋·周密《齐东野语·曝日》:“《冬日初出铭》曰:‘折胶堕指,梦想负背。’” |
予取予求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
剥肤之痛 | 《周易 剥》:“剥床以肤,凶。” |
谈圆说通 | 明·高攀龙《答叶台山书》:“宁禀前哲之矩,硁硁为乡党自好,而不敢谈圆说通,自陷于无忌惮之中。” |
数米量柴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积财聚谷,日不暇给,真个是数米而炊,称柴而爨。” |
轻身重义 |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攻守进趣之术,轻身重义之节。” |
刻船求剑 | 唐·刘知畿《史通·因习》:“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调瑟,刻船以求剑也。” |
神算妙计 | 茅盾《石碣》:“单是替天行道否黄旗上的一个‘天’字,还不够;总得再找出些‘天意’来。这便是吴军师的神算妙计。” |
不雌不雄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9回:“合寄姐说了几次,他又不雌不雄。” |
束装盗金 | 《汉书·直不疑传》:“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
隳节败名 | |
割须换袍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
瞠目伸舌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6回:“吓得瞠目伸舌,险些儿成了痴呆病。” |
简约详核 | 清 王韬《瓮牗馀谈 西儒实学》:“言舆地形质之学,则有慕维廉之《地理全志》上下编,上编纪实载时事,析论情势,尤简约详核称焉。” |
十室九匮 | 宋·欧阳修《新唐书·西域传上·高昌》:“今高昌诛灭,威动四夷,然自王师始征,河西供役,飞米转刍,十室九匮,五年未可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