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当十的成语故事

拼音yī yǐ dāng shí
基本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战国策 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 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一以当十的典故
秦朝末年,秦国大将章邯打败赵国大将张耳,赵王歇只好向楚怀王求救,怀王派宋义项羽去救赵,宋义故意拖延时间,项羽杀宋义自立为主帅,命令士兵破釜沉舟,轻装上阵的楚军个个奋不顾身,没有一个不是一以当十的,大败秦军。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一以当十)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兵戎相见 | 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三:“从至正十六年起,张士诚和朱元璋兵戎相见,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 |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 | |
天地不容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若有苟且,天地不容。” |
皮里春秋 | 《晋书 褚裒传》:“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
贯朽粟陈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快心满意 | 《豆棚闲话·藩伯子散宅兴家》:“说到伤心之处,恨不在地下挖他做官的起来,像伍子胥把那楚平王鞭尸三百,才快心满意哩。” |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吴语》:“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 |
舞枪弄棒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试看全伙里舞枪弄棒的书生,犹胜满朝中欺君害民的官吏。” |
拔本塞原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
心事重重 |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二七章:“毛人凤正心事重重地在地毯上来回走着。” |
打狗看主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九回:“不知原来家中大小姐这等暴躁性子,就是打狗也看主人面。” |
同时并举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0章:“吴进攻河南前,曾与阎锡山……等相约同时并举。” |
金石之计 | 汉·陆贾《新语·资执》:“欲辞晋献公譬马之赂,而不假之夏阳之道,岂非金石之计哉?” |
心安神泰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00回:“诵得久了,狄希陈口内常有异香喷出,恶梦不生,心安神泰。” |
情非得已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62回:“适才躲避桌下,自知失仪露丑,实系情非得已,诸位姐姐莫要发笑。” |
阿保之功 | 东汉 班固《汉书 丙吉传》:“是时掖庭宫婢则令民夫上书,自陈尝有阿保之功。” |
叩马而谏 | 《史记·伯夷列传》:“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之。太公曰:‘此义人者。’扶而去之。” |
钳马衔枚 | 南朝·宋·袁淑《防御索虏议》:“宜选敢悍数千,骛行潜掩,偃旗裹甲,钳马衔枚。” |
留芳百世 | |
作舍道边 | 《诗经 小雅 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
根浅门微 | |
浮泛江海 | 《晋书·谢安传论》:“啸咏山林,浮泛江海。” |
村箫社鼓 | |
反跌文章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原来三荷包进来的时候,本想做个反跌文章,先说个不成功,好等他哥来还价,他用的是引船就岸的计策。” |
塞耳偷铃 | 《五灯会元 雪峰存禅师法嗣》:“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鬼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