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干舌燥的成语故事

拼音kǒu gān shé zào
基本解释非常干渴。多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出处三国 魏 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暂未找到成语口干舌燥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口干舌燥)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褴褛筚路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
大吃一惊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8卷:“则一张那员外大吃一惊,回身便走,来到后边,望后倒了。” |
拿刀弄杖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宝玉一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闹的天翻地覆。” |
恩重丘山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上下交攻,命危丝发;是非随定,恩重丘山。” |
重山复岭 | 明·何景明《进舟赋》序:“予使于滇,行将万里,所越皆重山复岭,以舆以马,颠顿驰跋,而不任其劳。” |
雀喧鸠聚 | 唐·罗隐《题润州妙善前石羊》诗:“还有市薼沽酒客,雀喧鸠聚话蹄涔。” |
习焉不察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
眼观鼻,鼻观心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眼观鼻,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 |
进禄加官 | 《全元散曲·青玉案》:“万载标名麒麟阁,封妻荫子,进禄加官。” |
轻口轻舌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你不理他便罢,不要十分轻口轻舌的冲撞他。” |
兜头盖脸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还拿起擀面杖,兜头盖脸一顿打。” |
更难仆数 | 《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
碧空万里 | 权延赤《走下圣坛的周恩来 休息与娱乐》:“冰峰林立,白云徜徉其间;碧空万里,与皑皑白雪上下辉映,幻化流转着七彩光芒。” |
能言巧辩 | 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恰才灵壁之战,项王遣使征布会,布与龙且有隙,称病不赴,若得能言巧辩之士,说他归降,纵项王驰还……破项王必矣。” |
加官晋爵 | 明 周楫《西湖二集》:“征聘吴与弼进京,加官进爵,将隆以伊傅之礼。” |
风流水性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0回:“这贵妃又是个风流水性,他也不必以貌取人,只是爱少年,喜壮士。” |
刻鹄成鹜 | 清·卷鑫《<蔽庐丛志>序》:“又或食古如鲠,刻鹄成鹜。” |
翩翩公子 | 三国魏·曹植《侍太子坐》诗:“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
白虹贯日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四》:“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
大匠不斫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公》:“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计,大兵不寇。’” |
迎刃而理 | 清 周在浚《行述》:“潍,剧邑也,事繁丛弊,先大夫以书生受事,迎刃而理。” |
革故立新 |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以宽厚出名的,讲究忠信。是一个励精图治,革故立新的单于。” |
予取予携 | 梁启超《克林威尔传》第五章:“今且冻饿委沟壑,所馀更何长物之与有?予取予携,公等自为之!” |
齑盐自守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六卷:“四川成都府一秀士司马长卿,双名相如,自父母双亡,孤身无倚,齑盐自守。” |
一钱不名 |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二回:“岑其身道:‘我也本来打算早办,只是大嫂同舍妹要在家多停几日。又兼我是一钱不名,还要张罗几文才能办事,因此耽搁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