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大体的成语故事

拼音bú shí dà tǐ
基本解释识:懂得;大体:重要的道理;关系全局的道理。指不能认清大局;不懂得做事、处理问题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
出处《宋书 南郡王义宣传》:“尝献世祖酒,先自酌饮,封送所馀,其不识大体如此。”
暂未找到成语不识大体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不识大体)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半路出家 |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 |
刃迎缕解 | 唐 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及其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 |
挂冠求去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
妙手回春 | 唐 司空图《诗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
妇人之见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5卷:“男子不听妇人言,我是妇人之见,谁教你句句依我?” |
丢魂失魄 | 俞林《在太行山上》:“小范首先从树丛后面猛跳出来,那家伙吓得丢魂失魄,尖叫一声,返身就跑。” |
冥冥之志 |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
西风残照 | 唐·李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
分身无术 | 陆天明《省委书记》:“黄群在另一间屋里陪小扬在灯下做功课,同时又惦记着那边的马扬,分身无术,心神不定。” |
熊经鸟曳 | 《弘明集·正诬论》:“且夫熊经鸟曳,导引吐纳,辍黍稷而御英蕊。” |
过府冲州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二回:“两个商量了,径望沧州路上来。途中免不得登山涉水,过府冲州。” |
病从口入 | 晋 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
悬榻留宾 | 《后汉书 徐稚传》:“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 |
精诚团结 | 《茅盾选集 杂感二题之二》:“唯有盟国的精诚团结,才能赢得和平。” |
登高一呼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他在外面登高而呼,只怕还容易些。” |
金瓯无缺 | 明 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黔游日记》:“但各州之地,俱半错卫屯,半沦苗孽,似非当时金瓯无缺矣。” |
首尾贯通 | 宋·王观国《学林·古赋题》:“盖亦拟张衡《二京》而为《三都赋》……此赋首尾贯通,亦一赋也。” |
甘贫守节 | 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一折:“今日夫为彭泽令,甘贫守节乐恰恰。” |
眼约心期 | 元·张可久《沉醉东风·夜宴即事》曲:“玉纤寒试调筝雁,眼约心期不暂闲。” |
精贯白日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武帝纪》:“君执大节,精贯白日,奋其武怒,运其神策。” |
行随事迁 | 明·李贽《焚书·先行录序》:“故行随事迁,则言焉人殊,安得据往行以为典要,守前言以效尾生耶?” |
玉箫金琯 | 清 龚自珍《能令公少年行》:“一楼初上一阁逢,玉萧金琯东山东。” |
久束湿薪 |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自叙:“而彼久束湿薪之大多数人,犹或曰:‘吾秦人而子语我以越之肥瘠也。’” |
振国之患 |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雄,振国家之患。” |
轻繇薄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