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兰燕桂的成语故事

拼音xiè lán yàn guì
基本解释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辈。
出处谢兰,系“谢庭兰玉”之省称;燕桂,《宋史·窦仪传》载:“仪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弟俨、侃、偁、僖,皆相继登科。冯道与禹钧(窦仪父)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缙绅多讽诵之。”时称窦氏兄弟为燕山五龙。
谢兰燕桂的典故
南朝宋时期,窦仪学问优博,风度峻整。他的兄弟俨、侃、偁、僖都相继榜上有名。冯道与窦仪的父亲窦禹钧关系要好,就送他“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诗句,当时人们羡慕地称赞他们五兄弟为“燕山五龙”或比喻为“谢兰燕桂”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谢兰燕桂)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夕阳西下 |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唯恐天下不乱 |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这种混乱状况确实给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的活动,提供了一方面的有利条件。” |
逢山开路 |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傍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 |
全家福 | 张爱玲《浮花浪蕊》:“多数是住宅外阳光中的小照片,也有照相馆拍的全家福。” |
恶意中伤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
瓯饭瓢饮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曾友于》:“汝父母皆不知,我岂惜瓯饭瓢饮乎?” |
寡廉鲜耻 | 汉 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
旷心怡神 | 明·沈榜《宛署杂记·古墨斋》:“得其片言只字,自令旷心怡神,非必商彝周鼎之为宝也。” |
恭而敬之 | 老舍《赵子曰》:“李顺恭而敬之的慢慢往起卷那张戏报子。” |
潜移暗化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
接耳交头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便是那些服侍的,无不一个个接耳交头,颂扬赞赏。” |
东怒西怨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厉色扬声,东怒西怨。” |
葱葱郁郁 | 梁启超《新罗马·吊古》:“你看前面海岸,葱葱郁郁,绿杨成郭,烟雨楼台。” |
招降纳叛 | 《赖古堂名贤尺牍新钞 与卓珂月》:“辄欲奏记自通,已又念近日时刻中诸君子,所记载文籍,不啻招降纳叛,而世之附名其中者,虽不尽弭耳乞盟,然意已近之。” |
举手可采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许慈传》:“祖宗制度之仪,丧纪五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 |
道同志合 | 宋·司马光《又谢庞参政启》:“尝托僚寀,获友高明,道同志合,出处如一。” |
七窍玲珑 | 老舍《赵子曰》:“鹰鼻、狗眼、猪嘴,加上一颗鲜红多血、七窍玲珑的人心,才完成了一个万物之灵的人。” |
龙腾凤集 | 前蜀·贯休《相合歌词·蒿里》:“气凌云天,龙腾凤集,尽为风消土吃。” |
时和年丰 | 《诗经 小大雅谱》唐 孔颖达疏:“万物盛多,人民忠孝,则致时和年丰,故次《华黍》,岁丰宜黍稷也。” |
求名夺利 | 明·沈受先《三元记·空归》:“求名夺利夸得意,胜似状元及第。” |
神怒民怨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8回:“师旷退,谓羊舌肸曰:‘神怒民怨,君不久矣!’” |
鱼烂取亡 | 梁启超《中国国债史》:“即微外国债主之干涉,而鱼烂取亡之气象,犹岌岌不可终日也。” |
斩头沥血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我是斩头沥血的人,何肯戏弄良人!” |
运策决机 | 明·徐渭《代谢阁下启》:“况于调元赞化,以召祯祥,运策决机,而居帷幄,功盖出于门下,赏奚及于军中。” |
莫不逾侈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