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欲绝的成语故事

拼音bēi tòng yù jué
基本解释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也作“悲恸欲绝”、“哀痛欲绝”。
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
暂未找到成语悲痛欲绝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悲痛欲绝)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对牛弹琴 | 汉 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
二桃三士 | 三国 蜀 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
浩浩荡荡 |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荡荡,横无边涯。” |
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二折:“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荫。” |
纹丝不动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8回:“金莲坐在床上,纹丝儿不动,把脸儿沉着。” |
华冠丽服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全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不开,只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
太上皇 | 《新唐书·突厥传》:“往国家初定,太上皇以百姓故,奉突厥,诡而臣之,朕常痛心病首,思一刷耻于天下。” |
貌合行离 | 晋·葛洪《抱朴子·勤求》:“口亲心疏,貌合行离。” |
列祖列宗 | 鲁迅《热风 随感录三十九》:“自然株连着化为妄想,理合不分首从,全踏在朝靴底下,以列祖列宗的成规。” |
床头捉刀人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
扭转干坤 | |
耻居人下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伏念某本无他长,耻居人下。常想英豪之行事,堕乃尘凡。” |
欲取姑予 | 《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
食毛践土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
撅坑撅堑 | 元 曾瑞《斗鹌鹑 风情》:“抡的柄铜揪分外里险,撅坑撅堑。” |
待贾而沽 | 语本《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
能者多劳 | 先秦 庄周《庄子 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
叱石成羊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指鹿为马,秦赵高之欺主;叱石成羊,黄初平之得仙。” |
举首奋臂 | 宋·苏轼《论积欠六事状》:“民为积欠所压,如负千钧而行。免于僵仆则幸矣;何暇举首奋臂,以营求于一饱之外哉?” |
养尊处优 | 宋 苏洵《上韩枢密书》:“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与天下为喜乐者也。” |
王公贵人 | 《晋书·秦秀传》:“王公贵人,复何畏哉!” |
无德而称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
移有足无 | 宋 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 谘目三》:“运动四国,权衡万货,平准其价,移有足无,然后天下之务举矣。” |
前跋后疐 | 宋·司马光《言医官札子》:“今闻诊御脉者,常以十数,工拙相杂,是非混淆,发言进药,更相倚仗,前跋后疐,左瞻右顾。” |
断杼择邻 | 汉 刘向《列女传 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