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的成语故事

拼音lì lìng zhì hūn
基本解释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志不清楚。形容因贪图私利;使人头脑发昏;甚至失去理智。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赞》:“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利令智昏的典故
战国时代,各诸候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发动战争。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一块土地野王。在野王邻近有另一块土地上党,他们的地方官员看到野王轻易地就被秦军攻下,怕上党也守不住,就写信给赵国,表示愿意归顺,希望得到赵国的庇护。
赵国的君臣们对于要不要接受上党的归顺,意见不一,大家展开激烈的争论。平原君赵胜说:“上党这么大块的地方,我们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为甚么不要呢?”平阳君反对说:“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赵王因为不想失去这块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张,并且派他去接收上党,把它划为赵国的领地。秦国知道后,认为赵国存心和自己作对,就命令白起率大军去攻打赵国。结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歼灭,国都邯郸也被围困,后来平原君带毛遂去楚国,说服楚王联赵抗秦,最后楚国出兵,才解除了赵国的邯郸之围。
赵王和平原君因为贪图眼前可以获得上党土地的利益,而差点导致赵国灭亡。后人便形容他们的行为是“利令智昏”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利令智昏)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按兵不动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
病骨支离 | 宋 陆游《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 |
万象更新 | 清 曹雪芹《红楼梦》:“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 |
童山濯濯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其山之性也。” |
言从计行 | 《新唐书·李德裕传》:“武宗知而能任之,言从计行。” |
连墙接栋 | 明·陈子龙《霍光论》:“骄妻劲奴,纵横长安中,连墙接栋,比拟宸极,此岂复人臣也哉!” |
波光鳞鳞 | |
拔丁抽楔 | 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大众恐有不能了达,心生疑惑者,请垂下问,我与他拔丁抽楔。” |
雾涌云蒸 | 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故絪緼相感,雾涌云蒸。”元·王王恽《游泰山杂诗》之六:“绾茁元气同沧海,雾涌云蒸一水山。” |
傲睨一世 | 《宋史 沈辽传》:“辽字睿达,幼挺拔不群,长而好学尚友,傲睨一世。” |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三回:“但今日我们所行之令,并非我要自负,实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竟可算得千古独步。” |
大禹治水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 |
情深一往 | 清·王晫《今世说·豪爽》:“茅名兆儒,一字雪鸿,浙江钱塘人,孤介自持,情深一往。” |
千里姻缘一线牵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儿,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线,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 |
知无不为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
交口称赞 | 《元史 王利传》:“利自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
低头认罪 | 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才使得大量的反革命分子没有藏身之所,而不得不低头认罪、接受改造和重新做人吗?” |
慨然允诺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二十七回:“令婆召孟良入与言其事,孟良慨然领诺。” |
有年无月 | 蔡东藩《后汉演义》第二回:“百姓又怕当兵,最怕输粮……舟子车夫,又没有多少工资,统皆畏缩不前,眼见得有年无月,不能成事。” |
荆棘丛生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68回:“此时家难未靖,荆棘丛生,一经还乡,存亡莫保,臣稍知利害,岂肯自投罗网。” |
非刑拷打 | 罗广斌《红岩》第15章:“在渣滓洞对江姐进行非刑拷打,很显然,这是敌人疯狂的报复!” |
打当面鼓 | 罗旋《南国峰烟》:“你怎么想就怎么说,噼哩啪拉,把什么都摆出来,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我就是喜欢这样的同志。” |
返辔收帆 | 《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自兹二十年后,足下年造不吉,时至,当早图返辔收帆,移忠作孝。” |
养虎留患 | 《东周列国志》第五六回:“今其子乃欲见逐,岂非养虎留患耶?” |
丰容靓饰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