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面目的成语故事


庐山面目

拼音lú shān miàn mù

基本解释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出处清 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槧,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庐山面目的典故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庐山面目)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霜露之疾 西汉·司马迁《史记·公孙弘传》:“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
出奇制胜 唐 陆贽《论替换李楚琳》:“楚琳卒伍凡材,厮养贱品,因时扰攘,得肆猖狂,非有陷坚殪敌之雄,出奇制胜之略。”
筚路蓝缕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表壮不如理壮 《水浒》第二十四回:“常言道:‘表壮不如理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什么?”
鸡犬相闻 先秦 李耳《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露尾藏头 元 张可久《点绛唇 翻归去来辞》套曲:“早休官弃职,远红尘是非,省藏头露尾。”
改换门闾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四六出:“一意要读诗书,一身望改换门闾。”元·高明《琵琶记》第四出:“[外怒介]畜生,我教你去赴选,也只是要改换门闾,光显祖宗,你却七推八阻,有许多说话。”
敬事不暇 《旧五代史·明宗纪》:“时议皆以为安重诲方弄国权,从荣诸王敬事不暇,独忌从珂威名,每于帝前屡言其短,巧作窥图,冀能倾陷。”
教一识百 汉·刘向《列女传·母仪》:“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
枝附影从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杂文》:“自桓麟《七说》以下,左思《七讽》以上,枝附影从,十有余家。”
调良稳泛 清·朱之瑜《与锅岛直能书》之二:“七夕前,盛使遥临,捧读翰教,知旌旌于前月初五日莅镇,途间车马舟桥,调良稳泛,三省亦附骥平安。”
张王赵李 《梁书 儒林传 范缜》:“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
汪洋大肆 《新唐书 韩愈传赞》:“当其所得,粹然一出于正,刊落陈言,横骛别驱,汪洋大肆,要之无抵捂圣人者。”
鱼沉鸿断 明·王玉峰《焚香记·饯别》:“又恐鱼沉鸿断,阻隔云山,衔悲饮泪有万千。”
悬肠挂肚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二回 “只为父亲这一事,悬肠挂肚,坐卧不安。”
相对无言 宋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心浮气盛 孙犁《秀露集 文学和生活的路》:“好在还没惹出什么大祸,我后来就不敢再这样心浮气盛了。”
绿叶成荫 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 杜牧》:“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一力承当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1回:“在晋侯面前,一力承当。”
鼎足而立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秉公灭私 明 张居正《答郑范溪书》:“今不务为秉公灭私,振废起坠。”
铁壁铜山 清·感惺《游侠传·侠圆》:“有这两位豁刺刺的大头脑做我的铁壁铜山,难道这小小官儿,不让我自由做做么?”
挥汗成雨 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下九》:“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精诚贯日 元·白朴《沁园春·十二月十四日为平章吕公寿》:“把金汤固守,精诚贯日,衣冠不改,意气横秋。”
一柱难支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千钧势易压,一柱力难支。”